第2部分(第3/4 頁)
但嚴格地說,雖然蘇軾與王閏之感情很深,但王閏之並不是一個完全瞭解蘇軾的人,她是他的賢妻,卻並不是他的知音。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烏臺詩案的時候,蘇軾被抓進獄中,王閏之因為害怕,把家中蘇軾的詩稿付之一炬,不能不說是一件特別遺憾的事兒。當然,烏臺詩案本質上是一場文字獄,蘇軾得禍也確實是因為寫詩而起,但王閏之的反應表現出她更看重的是老公蘇軾的生命,而不是他的才情與成就。
但也正因為如此,當真正的知音來到身邊時,蘇軾就表現得特別鍾愛,特別珍惜,這個知音就是蘇軾最後深愛的女子——王朝雲。
首先要問一個問題,王朝雲來到蘇軾身邊的時候才12歲,而此時蘇軾已經37歲了,兩個人之間會產生所謂的愛情嗎?。 最好的txt下載網
1 回首向來蕭瑟處,幾番風雨幾多情(4)
我們當然不否認人與人之間有“忘年交”,同樣男女之間也可以有“忘年戀”,就像楊振寧先生與翁帆女士一樣。但王朝雲這時候的年齡畢竟太小了,就算古人結婚時間早,戀愛的歲數也比較小,但再小也不應該小到12歲這個年齡。所以蘇軾一開始將王朝雲帶回家中,無疑是看中了她的藝術氣質與藝術才華,應該不存在男女之間的那種情愫。所以,可以這麼說,蘇軾與朝雲開始在一起的那些日子純粹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態”,是不帶有半功利性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軾將身為歌女的朝雲帶回家中,教她讀書寫字,教她音樂舞蹈,教她詩詞歌賦,他們之間是以師生的身份開始了這段曠世情緣的。也正因為這樣,這段情就顯得特別的濃郁,蘇軾對朝雲的憐愛與朝雲對蘇軾的崇拜都加重了這份濃郁。這份情發展到極致,就使當事人產生了強烈的“知音”、“知己”之感。
據宋代費袞的《梁溪漫志》記載,天性豁達的蘇軾雖然在朝廷裡受了一肚子的氣,但他卻喜歡以有趣的方式來宣洩。有一天下班後,他回到家拍著自己的肚皮問家中的侍女說,你們猜這裡面是什麼?一個丫環想也不想就說當然是中午剛吃的飯唄。蘇軾搖搖頭。另一個聰明的丫環說,一定是滿腹文章。蘇軾又笑著搖搖頭。又有一個丫環說,這還不簡單,蘇大學士滿腹都是聰明才智,難道還能是一肚子草包?蘇軾聽了哈哈大笑,卻依然搖搖頭。
所有的人都呆了,大家面面相覷,蘇軾看著一直沒有說話的朝雲,朝雲笑了一下,又嘆了口氣道:“這裡頭啊,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軾聽了放聲大笑,捧著肚子,只顧點頭。所以後來蘇軾在朝雲墓址所在的惠州西湖曾為了紀念朝雲建過一個六如亭,亭子上他親筆寫的一幅對聯就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這裡說的“惟有朝雲能識我”就是將朝雲引為平生唯一的知音了。也就是說在蘇軾看來,連那個與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情深厚的弟弟蘇轍,在“懂你”“懂我”這一點上,也是不如王朝雲的了。
我們說朝雲是蘇軾的知音,那反過來,蘇軾對王朝雲又是怎樣呢?
蘇軾被貶官到海南,那時的海南不像現在的特區,經濟發達,燈紅酒綠。那時的海南是有名的瘴癘之地,在古代是環境最惡劣的流放之地,派到那兒的官就等於是發配充軍,別想活著回來了。就連天性樂觀的蘇東坡也不能滿懷生還中原的信心,所以他在臨去之前遣散家人,尤其是把家中侍女姬妾都另作安頓。朝雲這時候已經是蘇軾的妾了,別人都散去,可她卻執意要跟著蘇東坡去“天涯海角”,死也不肯離去。到了今天的廣東惠州一帶,蘇軾一家終於安頓了下來。有一天,朝雲又唱起了她特別喜歡唱的蘇軾的一首《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根據史料記載,朝雲唱到一半的時候,“歌喉將囀,淚滿衣襟”,蘇軾就問她怎麼了,朝雲回答說:“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原來,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讓朝雲淚滿衣襟,唱不下去。據說不久朝雲就病死了,而蘇東坡終其一生,再也不聽這首詞了。
那麼,朝雲為什麼唱到這一句就淚滿衣襟唱不下去了呢?而蘇軾又為什麼將其視為人間絕唱,再不聽這首詞了呢?
我們大多數人讀這首詞的時候,一般讀出來的都是一種豁達甚至是有些歡快的情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