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這點兒彩禮錢?俺一輩子掙的頭一份錢!
東:彩禮錢不多,就 100塊錢。那時候農村講究結婚四大件,“三轉一響”(腳踏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俺自己就還差一個縫紉機,就買了。剩下 15塊錢,買木頭打了一對箱子。
永:彩禮有 3000來塊錢。我拿著到衡水上了個畫鼻菸壺的班。畫得還行,現在在那裡教別人畫。
有一些女性是沒收彩禮的,或者是因為自由戀愛,或者是因為換親:
敏:!哪裡來的彩禮!他跟我是師範的同學,來到這村裡,俺倆都教六年級,他數學,我語文。他家窮光蛋,上師範的錢都是借的。俺倆談戀愛時,他打飯都花我的錢。
耀:自己跟著他來的。用書上的話,叫“私奔”。他家也沒彩禮錢。
民:俺那時候是三家轉親,沒彩禮。就是有,也是轉出去。
樹:換親,沒有彩禮錢。
關於女人婚前勞動所得的歸屬,影響的因素可能有三個,一是結婚的年代。調查物件越是年輕,其婚前勞動所得越可能留給自己,而不是交給家裡。二是家庭的貧富狀況。家庭
比較貧困的會看重女兒的勞動所得,將其作為撫養的費用收回。三是個性。有些性格比較獨立的女兒可以做到自己享用自己的勞動所得。當然,還有一些女孩根本不參加勞動。她
們或者是讀書的佼佼者,父母為其投資讀書的收益在將來能夠大大超過在地裡幹活的收益;或者是家庭富裕,根本不需要女兒幹活掙的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繼承權(1)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宗祧繼承和財產繼承是古代繼承權的兩大類別,前者以上奉祖先祭祀下傳血統為目的,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女性絕對無繼承權;後者唐至清各代法律只承
認嫡庶子男平均分家財,女子在習慣上得享嫁資。惟有戶絕(母家無男子並無同宗繼承人)之遺產可由女兒承受。但在室女與出嫁女承受份額不同。如唐宋律規定,戶絕遺產由在室女繼承,若無在室女則扣除喪葬花費,由出嫁女承受三分之一,餘者給死者生前曾與之同居三年以上的近親,無近親則收入官府。明清律雖然只有親女繼承遺產的規定,而無在室女與出嫁女之別,但在司法實踐中仍按唐宋規定,出嫁女只能承受三分之一的財產。
在中國進入近現代之後,頗具革命性的新繼承法已經形諸文字。我國《繼承法》明文規定,無論性別,只要是合法繼承人,無論兒子女兒都有平等的繼承權利。但是,法律不過是更為正式、更受廣泛人群認可的昇華了的習俗,在現代化程度不高的社會中,習俗作為非正式的規範在調整人際關係、社會關係時,往往比正式的規範……法律更具效力。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未進入現代化的村落中,習俗的力量往往會壓倒法律的力量。從人們對已出嫁的女兒繼承家裡財產的態度上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一點。正如費孝通早在祿村調查時就注意到的那樣,儘管新法律給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樣的平等繼承權,但在農村地區沒有人理會這一點。
按照農村的社會習俗,一直是由兒子們平分父親的財產女兒一般沒有繼承權。女兒對家庭財產的繼承只表現為在出嫁時可以得到一份嫁妝,有時它是家庭財產的一部分。女人的另一個待遇是:守寡的母親可以在老年得到兒女贍養。但是二者都得不到正式的財產份額。家庭財產和家系是透過兒子傳襲的。因此,如果農村家庭沒有兒子,往往會過繼或收 養一個兒子。
一直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在農村的普遍實踐中,還是在人們對女兒繼承權的看法、觀念中,女兒都是沒有財產繼承權的,也被認為是不應當擁有財產繼承權的。產生這種觀念的原因多種多樣。因傳承年代久遠,人們(尤其是農村人)之所以不把遺產給女兒,最直接也最荒誕的原因是,女子一旦結婚,她立即變成她的父母、她的弟兄、她的姐妹的“親戚”,變成了別人家的人,“潑出去的水”。而兒子不同,即使結了婚,分了家,還是自己家的人。後村調查驗證了這些(參見第 3章第5節“與孃家的聯絡”)。
表2…6 對已出嫁的女兒繼承家裡財產的態度(%)
態度 合計 城鎮 農村
合計 女 男 合計 女 男 合計 女 男
與兄弟平分
比兄弟少些
比兄弟多些
最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