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頁)
、陳璘、或是李舜臣,都沒有料到,戰局竟會如此複雜:明朝聯軍圍住了日軍,日軍卻又圍住了明朝兩軍主帥,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成了一團亂麻。
而第一個理出頭緒的人,是島津義弘。
在他的統一調配下,日軍開始集中兵力,圍攻陳璘和李舜臣的旗艦。
陳璘的處境比李舜臣還要慘,因為他的旗艦不是龜船,也沒有鐵刺鐵鉤,幾名敢玩命的日軍趁人不備,拼死跳了上來,抽刀直奔陳璘而去。
事發突然,船上的所有人目瞪口呆,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關鍵時刻,陳璘的兒子陳九經出場了。
這位仁兄很是生猛,拼死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擋刀,被砍得鮮血淋漓,巍然不動(血淋漓,猶不動)。
明軍護衛這才反應過來,一擁而上,把那幾名日軍亂刀砍死。
驚出一頭冷汗的陳璘沒有絲毫喜悅,他很清楚,日軍包圍圈越來越小,跳上來的人會越來越多,援兵到來之前,如果不玩一招狠的,下個被砍死的,必定是自己。
沉吟片刻後,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很快,奇特的景象出現了,逐漸靠攏的日軍驚奇地發現,陳璘的旗艦上竟然看不到任何士兵!船上空空蕩蕩,無人活動,十分之安靜。
這是十分詭異的一幕,但在頭腦簡單的日軍士兵看來,答案十分簡單:陳璘船上的人,已經全部陣亡。
於是他們毫無顧忌,紛紛跳了上去。
然而他們終究看到了明軍,在即將著陸的時候。
其實明軍一直都在,只不過他們趴在了甲板上。
為了給日軍一個深刻的印象和教訓,陳璘命令:所有明軍一律伏身,並用盾牌蓋住自己(挨牌而伏),手持長槍,仰視上方,當看見從天而降的人時,立即對準目標——出槍。
伴隨著淒厲慘叫聲,無數士兵被紮成了人串,這一血腥的場景徹底嚇住了日軍,無人再敢靠近。
趁此機會,圈外的部分明軍戰艦衝了進來,與陳璘會師,企圖攻破包圍圈,但日軍十分頑固,死戰不退,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然而,就在這戰鬥最為激烈的時刻,陳璘的船上突然響起了鳴金聲。
在日軍思維中,鳴金,就是不準備打了,可如今大家都在海上,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收兵回營這一說,您現在鳴金,算怎麼回事?
而明軍戰船在收到這一訊號後,卻極為一致地停止了攻擊,日軍不明就裡,加上之前吃過大虧,也不敢動,平靜又一次降臨了戰場。
這正是陳璘所期盼的,因為這一次,他並沒有故弄玄虛,之所以鳴金,只因為他需要時間,去準備另一樣秘密武器。
他得到了足夠的時間。
隨即,日軍看到了另一幕奇景,無數後部帶火的竹筒自明軍艦上呼嘯而出,重重地擊打在自己的船上,所到之處爆炸起火,濃煙四起,日軍艦隊陷入一片火海。
這種武器的名字,叫做火龍出水。
雖然許多年後,面對拿火槍的英軍,手持長矛,目光呆滯的清軍幾乎毫無抵抗之力,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幾百年前的明軍,卻有著先進的思維、創意,以及登峰造極的火器。
火龍出水,就是明代軍事工業最為優秀的傑作。
該武器由竹筒或木筒製成,中間填充火藥彈丸,後部裝有火藥引信,射程可達兩百步,專門攻擊對方艦船,是明軍水戰的專用武器。點燃後尾部帶火,在水上滑翔,故稱為火龍出水。這也是人類軍事史上最早的艦對艦導彈雛形。
什麼新玩意都好,反正日軍是經不起折騰了,陳璘和李舜臣趁機突圍,開始組織追擊。
至此,戰場的主動權已完全操控在陳璘手中,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他的意料。
在貓島設下水雷,在觀音浦安置伏兵,正如陳璘計劃的那樣,日軍的所有去路被一一切斷,與順天敵人會師的夢想也徹底破滅,然而他依然疏漏了一點:失敗後的敵人,將只有一個選擇——撤退。
而撤退的唯一通道,是露梁海。
此時防守露梁海的,是鄧子龍,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島津義弘已無任何幻想,他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此刻唯一的奢望,就是逃離此處。
在這最後的時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窮寇莫追這個成語。遭受重創的日軍艦隊再次聚攏,不顧一切地向堵截他們去路的鄧子龍水師發動了近乎瘋狂的進攻。
明軍畢竟人少,在日軍的拼死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