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頁)
雖說大規模的倭寇入侵已不存在,但畢竟當時日本太亂,國內工作不好找,所以時不時總有一群窮哥們跑過來搶一把,而戚家軍的練兵物件也就是這批人。
於是在經歷了長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鍊後,作為大明帝國最精銳的軍隊,打了十幾年倭寇的戚家軍(二代),將前往朝鮮,經歷一場他們先輩曾苦苦追尋的戰爭,因為在那裡,他們的敵人,正是倭寇的最終來源。
和吳惟忠一起來的,還有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駱尚志。
駱尚志,號雲谷,浙江紹興餘姚人,時任神機營參將,這人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猛,兩個字就是很猛。據說他臂力驚人,能舉千斤(這要在今天,就去參加奧運會了),號稱“駱千斤”。
雖說誇張了點,但駱尚志確實相當厲害,他不但有力氣,且武藝高強,擅長劍術,一個打七八個不成問題,而不久之後,他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
除了精兵強將外,這批戚家軍的服裝也相當有特點,據朝鮮史料記載,他們統一穿著紅色外裝,且身上攜帶多種兵器(鴛鴦陣必備裝備),放眼望去十分顯眼。這也是個怪事,打仗的時候,顯眼實在不是個好事,比如曹操同志,割須斷袍,表現如此低調,這才保了一條命。
但之後的戰爭過程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深刻原理:低調,是屬於弱者的專利,戰場上的強者,從來都不需要掩飾。
至此,大明帝國的兩大主力已集結完畢,最優秀的將領也已到齊,一切都已齊備,攤牌的時候,到了。
但在出發的前一刻,一個人卻突然闖入了李如松的軍營,告訴他不用大動干戈,僅憑自己隻言片語,就能逼退倭兵。
這個人就是沈惟敬。
雖然宋應昌嚴辭警告過他,也明確告訴了他談判的條件,這位大混混卻像是混出了感覺,不但不回家,卻開始變本加厲,頻繁奔走於日本與朝鮮之間,來回搞外交(也就是忽悠)。
當他聽說李如松準備出兵時,便匆忙趕來,擔心這位仁兄一開戰,會壞了自己的“和平大業”,所以一見到李司令員,便拿出了當初忽悠朝鮮國王的本領,描述和平的美妙前景,勸說李如松同意日方的條件。在他看來,這是有可能的。
他唾沫橫飛地講了半天,李如松也不答話,聚精會神地聽他講,等他不言語了,就問他:說完了沒有。
沈惟敬答道:說完了。
說完了就好,李如松一拍桌子,大喝一聲:
抓起來,拉出去砍了!
沈惟敬懵了,他並不知道,李如松對於所謂和平使者,只有一個態度——拿板磚拍死他。
老子手裡有兵,殺掉他們就好,談判?笑話!
眼看沈大忽悠就要完蛋,一個人站出來說話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應試,時任參謀,雖說名字叫應試,倒不像是應試教育的產物,眼珠一轉,攔住了李如松,對他說了一句話。
隨即,李如松改變了主意,於是嚇得魂不附體的沈惟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暫時),被拖回了軍營,軟禁了起來。
李應試的那句話大致可概括為八個字:此人可用,將計就計。
具體說來,是藉此人假意答應日軍的條件,麻痺對方,然後發動突襲。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此雲暗渡陳倉。
——三十六計之敵戰計〗
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二十六日,李如松率領大軍,跨過鴨綠江。
朝鮮國王李昖站在對岸,親自迎接援軍的到來,被人追砍了幾個月,又被忽悠了若干天,來來往往,就沒見過實在的,現在,他終於等來了真正的希望。
但柳成龍卻不這麼看,這位仁兄還是老習慣,來了就數人數,數完後就皺眉頭,私下裡找到李如松,問他:你們總共多少人?
李如松回答:四萬有餘,五萬不足。
柳成龍不以為然了:倭軍近二十萬,朝軍已無戰力,天軍雖勇,但僅憑這四萬餘人,恐怕無濟於事。
要換在以往,碰到敢這麼講話的,李如松早就抄傢伙動手了,但畢竟這是國外,要注意政治影響,於是李大少強壓火氣,冷冷地說出了他的回答:
閣下以為少,我卻以為太多!
柳成龍一聲嘆息,在他看來,這又是第二個祖承訓。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讓他認定,李如松是一個盲目自信,毫無經驗的統帥。
作為李成梁的家丁,祖承訓身經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