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對於章士釗的要求,中共中央進行了認真研究與討論,認為在當時的形勢下,去香港試試是可行的,並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同意,派章士釗到香港去做統戰工作。為此,中共中央專門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託章士釗帶到香港,想法透過各種關係轉交給蔣介石。
中共在給蔣介石的信中,倡導第三次國共合作,並提出了臺灣迴歸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辦法:第一,除了外交統一中央外,其他臺灣人事安排、軍政大權,由蔣介石管理;第二,如臺灣經濟建設資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撥款予以補助;第三,臺灣社會改革從緩,待條件成熟,亦尊重蔣介石意見和臺灣各界人民代表進行協商;第四,國共雙方要保證不做破壞對方之事,以利兩黨重新合作。信中結尾說:“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歡迎蔣介石能在祖國統一後回故鄉看看。
1956年春,章士釗帶著中共中央給蔣介石的信,身負重任來到香港。他先會見了在香港負責國民黨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時報》的許孝炎先生。這個許孝炎是湖南沅陵人,與章士釗是同鄉,抗戰時期,在重慶和章士釗同為國民參政員,常在一起開會,平時交往密切,關係甚好。抗戰勝利後,章士釗去了上海,許孝炎在南京,見面機會少了,後來,許孝炎逃往臺灣,章士釗留在大陸,好幾年沒有見面了。這次香港會見,分外親熱,章士釗向許孝炎談了中共統一祖國,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的設想與誠意,並託許孝炎轉交中共中央給蔣介石的信。
許孝炎聽後,感到事關重大,即從香港飛往臺北,直接到蔣介石的“總統府”,親手將中共的信交給了蔣介石。
蔣介石展開中共的信件,反覆看了幾遍,然後是長時間的沉默無語,沒有作任何表示。經過一年認真考慮後,蔣介石突然召許孝炎回臺北,說有要事相商。於是,許孝炎急忙飛回臺北,在“總統府”,蔣介石與許孝炎進行了長時間的密談。
蔣介石說:“基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原則,針對中共發動的和平統一攻勢,決定派人往北平一行,實際瞭解一下中共的真實意圖。至於人選,不擬自臺灣派出,而在海外選擇。”說完後讓許推薦人選,許孝炎考慮了一下,當即提出三個人選,請蔣介石從中決定一人。這三個人選分別是:曾任立法院長的童冠賢、曾任立法院秘書長的陳克文、現任臺灣立法委員的宋宜山,蔣介石透過反覆權衡後,選擇了宋宜山。於是,蔣介石將到北京探聽虛實、開啟國共僵持局面的任務交給了他。
這個宋宜山是蔣介石黃埔軍校時的學生,也是湖南人,還是國民黨名將宋希濂的哥哥,與國共兩黨均有關係,可謂是蔣介石的最佳人選。
1957年4月,宋宜山自香港到廣州,再乘火車到達北京。章士釗親自到車站迎接,並陪同宋宜山參觀了北京的工廠、農村。應宋宜山的請求,章士釗還陪他到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探訪了他的胞弟宋希濂,宋宜山見弟弟在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生活得很好,也十分放心。在此期間,周恩來專門約見了宋宜山,與他進行了親切談話。中共中央統戰部長李維漢也會見了宋宜山,與他就第三次國共合作、祖國統一等問題進行了具體會談。所有這一切,都給宋宜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返港後,向蔣介石彙報,使已經開始了的接觸能夠繼續下去、發展下去。章士釗的辛勤勞動,看來要有所收穫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和談代表章士釗(4)
5月裡的一天,宋宜山回香港,章士釗到車站送行,他握著宋宜山的手,情意深長地說:“希望再見到你的,是你陪同國民黨更高的官員前來談判。”宋宜山笑了,也充滿信心地說:“我們會再見的。”
宋宜山回香港後,寫了1.5萬字的報告,經許孝炎轉給蔣介石。因報告中對共產黨、對新中國的成就頌揚過多,蔣介石看了心中不悅,並通知不讓宋宜山回臺灣當面報告。這樣,本來可以深入的國共兩黨談判擱淺了。
雖然如此,章士釗仍然充滿信心,繼續致力於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1961年,國家連續發生了三年經濟困難,章士釗也與全國人民一樣,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毛澤東知道後,親自找到章士釗,告訴他:“當初你支援留法勤工儉學的那筆款子2萬元,是我親手借的,一部分給了去歐洲的同志,一部分帶回湖南開展革命活動。我說新中國成立後還給你的,一直沒有還,現在有稿費可以還債了。”
此後,每年農曆正月初二,毛澤東的秘書便送2000元到章士釗家中,直到1971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