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進帥府後,張作霖已奄奄一息,他喃喃說道:“我受傷太重,……恐怕不行了!告訴小六子以國家為重,好好地幹吧!叫小六子趕快回瀋陽。”說完就絕氣身亡。
張學良正在保定前線指揮戰事,得知父親慘死的訊息後,猶如五雷轟頂,萬箭穿心,他緊急將軍隊撤至灤河一帶,進行戰略收縮,將必要的軍務處理完畢後,化裝成士兵模樣,搭乘軍車回到瀋陽。
在父親的靈堂前,張學良長跪不起,聲淚俱下地發誓:“爹,小六子回來了,您安息吧,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此生不為您報仇,我誓不罷休。”
6月20日,張學良宣佈正式就任奉天軍務督辦,全權處理東北地區軍政事務。此時,蔣介石軍隊已佔領北京、天津地區,並進至冀東灤河,與奉軍隔河對峙。由於新疆督軍楊增新宣佈易幟,歸順南京國民政府,全國領土只剩下東三省不在青天白日旗之下,因此,蔣介石便加緊策動張學良及早換旗,歸順南京。
日本炸死張作霖後,企圖乘機佔領東北的陰謀並沒得逞,但仍不肯放棄分裂滿蒙的方針。因此,日本方面堅決反對東北“易幟”,採用威脅、利誘相結合的手段,逼迫張學良充當其控制下的東北王,以達到日本獨佔的目的。
在險象環生的複雜局面下,張學良臨危受命,沉著應對,他清醒地認識到,御外侮,報父仇,必須靠全國的力量,全力對外。面對日本人的挑釁與阻攔,張學良大義凜然,不為所動,並鼓勵東三省人民發起統一行動,與日本相抗衡。他還設法與英、美等國接觸,爭取國際同情。在內部,張學良開展了一系列整肅行政、屯墾裁軍的工作,以減輕人民的負擔,為易幟作準備。
少帥張學良(2)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見時機成熟,毅然發出通電,正式昭告天下:“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佈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於是,懸掛了十幾年的北洋軍閥統治時代的五色旗降落,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在全東北升了起來。東北易幟後,奉天省改為遼寧省,省會奉天改為瀋陽市,張學良被南京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易幟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分割東北的陰謀,維護了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是張學良對中華民族所做出的一大貢獻。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後,1933年侵佔了熱河省,1935年又發動華北事變,使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而蔣介石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於1935年9月,讓張學良任“西北剿總”副司令,率10萬東北軍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北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然而不到3個月的時間,張學良軍隊就損失近3個師的兵力,使張學良及東北軍官兵受到極大震動。後來,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下,張學良同中共多次聯絡,並達成協議,停止敵對行動,聯合抗日。
1936年10月21日,蔣介石來西安佈置“剿共”,對張學良作戰不力多有抱怨,張學良乘機慷慨陳辭,要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儘早結束同胞間的這種相互廝殺,聯合起來,共同抗日。蔣介石一聽大為震怒,罵張學良“中了共產黨的騙術”,並宣稱:“剿盡###之前,決不輕言抗日。”
受了蔣介石斥責後,張學良並不洩氣,10月31日,蔣介石在洛陽舉行50大壽慶典,張學良乘蔣高興時,再度進諫,要蔣領導抗日,並質問蔣:“共產黨與日寇,究竟誰是我們真正的敵人?”蔣介石一聽,當即變臉,呵斥張學良“一派胡言”,並拂袖而去。
心情苦悶的張學良還不甘心,回到西安後,於11月下旬提筆給蔣介石寫了一封《請纓抗敵書》,蔣介石回他六個字:“時機尚未成熟。”張學良仍不死心,於12月3日親自駕機到洛陽,向蔣介石面陳抗日願望,兩人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張學良氣憤地說:“你要是不改變主意,堅持內戰,我們東北軍沒法帶下去了,學良無能,只好請委員長親自出馬說服大家了。”
“好啊,”蔣介石冷冷答道:“我明天就去西安,看看你的部隊是聽我委員長的,還是聽共產黨的一套宣傳。”
12月4日,蔣介石來到西安,立即向張學良、楊虎城提出兩個方案,一是全力進攻陝甘蘇區;二是調駐福建和安徽,陝甘兩省讓給中央軍去“剿共”。張學良、楊虎城不能接受這兩個方案,他們下定決心,一不打內戰,二不離開西北,透過秘密研究後,第一步“苦諫”,求蔣抗日,如苦諫不成則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