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隨後,宋子文拜訪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這位在國民黨南京政府如鳥獸散的情況下灰溜溜返國的大使對宋子文的組閣計劃十分感興趣,他們密談了一個多小時,給宋子文很大鼓舞。由於有了美國人的支援,宋子文即著手草擬了一份新內閣名單,總計50人。這份名單透過司徒雷登轉交給美國國務院,美國國務院也頗感興趣,讓司徒雷登明確告訴宋子文,說蔣介石太專橫,李宗仁又軟弱無力,最好是請蔣介石交出政權,出洋考察。美國國務院的態度令宋子文大喜過望,他按美國人的要求,對那份內閣名單進行重新修改,並希望能變成現實。
但是現實無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他的“新內閣”成為“一枕黃粱”,蔣介石敗退臺灣,重新視事,使得他取代蔣介石的計劃也付諸東流。
隨著國民黨的失敗,宋子文在美國的處境也變得難堪起來。很多美國人認為,國民黨的失敗,應該歸咎於它的腐敗,於是,美國很多報刊不惜以大量版面,津津樂道地報道宋、孔家族的種種醜聞,美國總統杜魯門也曾下令聯邦調查局對孔、宋財產進行秘密調查,這些,在宋子文心理上造成極大壓力,他在惶惶不可終日中度過了1949年。
1950年料峭春寒中,宋子文在曼哈頓公園大街1133號買到一幢豪華公寓,剛剛搬到那兒住下,就收到蔣介石從臺灣發來的一份緊急電報,邀請他迅速返回臺灣,“操持政府公務”。這讓宋子文面臨兩難的選擇,他考慮再三,拒絕了蔣的邀請。
宋子文為什麼不願返臺呢,他有自己的考慮。首先,他對蔣的政權已失掉信心,整個大陸都丟掉了,在一個孤島上能呆多長時間呢?而且美國人已不再支援蔣,認為蔣在臺灣不可能堅持一年以上。在此情況下,返回臺灣無疑是自尋死路。當時,《紐約時報》曾予以報道:“國民黨說,宋子文這位世界上首富之一,寧願選擇辭職,也不願回到受共產黨威脅的小島。”
其次,他在美國搞過組建“新內閣”活動,有取代蔣之嫌,雖然他與蔣有親戚關係,但心胸狹小的蔣其他方面尚可容忍,對此類事情是毫不容情的,返回臺灣後,蔣顯然不會像過去那樣信任他了。
第三,宋子文與蔣介石集團中的很多人都有矛盾,他從行政院長寶座上栽下來,就與這些人倒宋有關。這些人隨後又提出要宋子文把他鉅額財富的一部分捐獻給國民黨事業。而他到美國後,還是這些人和美國的輿論相互呼應,進行倒宋的“煽情”宣傳,在臺灣島內鬧得沸沸揚揚。宋子文知道,此時回臺灣,這些人是不會放過他的。
正是基於以上考慮,宋子文抱定一個主張,堅決不回臺灣。
蔣介石邀請宋子文回臺灣,自然有他的想法,他雖然知道宋子文在美國的組閣活動,但現在不是算賬的時候,需團結一致,共度難關。蔣介石十分看重宋子文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可以透過宋的活動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同時還想從這位世界鉅富的腰包中弄些資助。見宋子文並不理睬,蔣介石確實感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
一氣之下,讓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透過一項決議,通知宋子文,要求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必須返回臺灣,否則登出護照,甚至以“開除黨籍”相威脅。
宋子文仍然不願回臺灣,對國民黨的最後通牒,他採取一不表態,二不赴臺,三不說明原因的“三不”立場,總之,不再理睬蔣介石。一個蔣政權的最大獲利者,卻在蔣政權最需要他的時候離開了,這給蔣介石留下了重大傷痛。在蔣的授意下,1952年10月,國民黨在臺灣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提出“黨內重大整肅案”,要求透過黨員登記,對那些不願回臺的國民黨員“嚴加考核,分別去取”。蔣介石考慮再三後,於1953年圈定標準,將一批不願回臺的國民黨員開除黨籍,在這份被開除國民黨籍者的名單中,宋子文排在孔祥熙之後,列第二位。從被開除黨籍的那一刻起,宋子文已意識到,這一輩子不可能回到祖國去了,大陸不可能回去,臺灣也去不得,香港是個彈丸之地,去了也沒什麼意思,只能落魄異國,拋骨他鄉了。宋子文在曼哈頓住了不長時間後,即在長島購買了一套豪華的住宅,透過精細的裝修,成為一座宮殿般的建築,裡面藏有大量中國青銅器皿,佈置有大量名畫,就像一座藝術博物館。宋子文對此處住宅十分滿意,他將在這裡度過他的餘生。
豪門權貴宋子文(4)
隨著時間的推移,宋子文對政治的興趣逐漸淡漠。在長島居住後,他深居簡出,交際圈子大大縮小,他在外界的影響也逐漸縮小了。平時讀書、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