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壽餘詐降計實質相同的事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趙盾:設計詐降,智騙秦人
《左傳》記載了公元前614年晉人“使魏壽餘偽以魏叛者以誘士會,執其帑(即孥,指妻兒)於晉,使夜逸(即逃跑)”的事情;《史記》兩處記載了晉執政趙盾等人“佯令魏壽餘反晉降秦”的詐降計。《列國志》第四十八回據史載生動地描述了晉人實施這一詐降計的具體過程。
趙盾欲招回降秦的晉人士會,決定以詐降計讓壽餘打入秦國,暗中行事。計謀商定後,趙盾這天奏知晉靈公說:“秦人屢次侵晉,宜令河東諸邑宰,各組成團練甲伍,結寨於黃河岸口,輪番戍守。”趙盾還提議如戍守失利,就削奪邑宰的封地,並提出讓魏邑首先帶頭戍守。靈公同意了趙盾的御秦辦法,即召來魏邑之宰壽餘,交代他組織團練,準備戍邊。壽餘對靈公說:“臣從未知軍旅之事。況河上(指黃河之界)綿延百餘里,處處可濟,暴露軍士,守之無益。”趙盾在旁大怒道:“小臣何敢撓吾大計?限汝三日內,取軍籍呈報!若再抗違,當正軍法!’’壽餘含怒回家,他向家人說明難以遵命戍守的情況,吩咐人收拾車馬,準備投奔秦國。當天晚上,他悶悶不樂,索酒痛飲,因為飯食不乾淨,藉故將廚師鞭打百餘,揚言欲殺之。廚師瞅機會逃掉,至趙盾之府告發了壽餘欲叛晉投秦之事,趙盾遂派韓厥率兵去抓捕壽餘全家,韓厥故意放走壽餘,將其妻子兒女全部擒獲,關進獄中。壽餘則連夜逃至秦國,向秦康公訴說了趙盾對他的迫害,秦康公遂將壽餘留在了秦國。
壽餘詐降計的實施,是晉人欺騙秦人的一出雙簧劇。在劇目中,壽餘扮演受逼迫含怨難申的叛逃者,趙盾、韓厥,乃至靈公則充當迫害和抓捕叛逃者的角色。雙方按預定的計劃配合默契,把劇目表演給他們以外的人們看,並想借觀看者傳達給秦國,向秦國送去壽餘立場已經轉變,與晉國互相憎惡的資訊。
晉人的這一雙簧劇有兩個特別的地方:第一,只有在壽餘開始了叛逃行為,並且這一行動被趙盾獲悉後,晉國才能去抓捕壽餘,但按劇目要求,壽餘的叛逃必須是揹著趙盾秘密進行,使趙盾難以知道。根據這一矛盾的要求,劇目中特意安排了壽餘酒後鞭打廚師,廚師含怒向趙盾告發壽餘叛逃之密的情節。廚師看來是一個不知劇情的人物,為了讓他解決劇目中的一個難題,壽餘巧妙地利用其求生慾望和報復心理,刺激他告密於趙盾,這樣就使劇目的表演合乎情理。告密情節的安排是把旁觀者引入劇中,誘迫他完成劇中角色難以安排的情節,給“觀眾”增強劇目的真實感。鞭打廚師是雙簧計中的計中之計,它使該雙簧計體現出了極深的韜略。
第二,韓厥帶兵去抓捕準備叛逃的壽餘全家,如果這裡真的將其全家抓獲,後面的詐降就難以實施;但如果漏掉壽餘之外的人物,就會給詐降計的完滿實施帶來麻煩,因而劇目安排韓厥只抓獲壽餘的妻子兒女,而有意放走壽餘本人。劇目的困難不在於達到這一抓捕結果,而在於這一抓捕結果的實現要表演得合乎情理、天衣無縫,不把任何疵漏留給“觀眾”。透過這一高難度的雙簧表演,晉人要抓捕扣留壽餘的家小,以此作為對壽餘的“迫害”,且免除後面用計的麻煩,同時又放走壽餘本人,讓這一“受害者”赴秦國用計。捕家小而放其本人,是該計具有難點的一個高明之處。
《列國志》據有關史載而演繹出的這一晉人詐秦的雙簧計,含有對《三國演義》中“周瑜罰黃蓋”一事的借鑑和發揮。
魏壽餘:體語暗示,隱情明傳(1)
兩人間要傳遞一種隱秘之意,由於有第三者在場,難於公開說明,於是兩人就藉助於特殊的眼色、手勢和語氣傳達這一隱意,這種交流思想、傳達心意的手段就是暗示法。史籍曾記載了春秋時期兩次典型的暗示法。
《左傳?文公十三年》記載了公元前614年魏壽餘在秦國時“履士會之足於朝”的事。說的是壽餘詐降秦國後,向秦康公提出把自己在晉的封地魏邑獻給秦國,建議康公出兵攻取。秦康公轉身徵求謀臣士會的意見。士會本是晉國有名的智士,因與晉執政趙盾鬧了彆扭而投奔秦國。他這次對壽餘降秦有所懷疑,本來是不大讚成康公採納壽餘建議的。壽餘見康公徵求士會的意見,怕士會敗了自己之計,遂以目顧盼士會,又踩踏士會之足,士會頓然明白了壽餘之意,於是反而表示同意壽餘意見。
壽餘入秦後要告訴士會衷情,並設法與士會一同返歸,但壽餘在碰到了可以一同返國的機會時,還沒來得及向士會訴說衷情,情急之下,他向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