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懷王夫人鄭袖的嫉妒心而使張儀逃脫虎窟的借妒之計。懷王拘張儀欲殺之,靳尚對鄭袖講:“你不久就要失寵於楚懷王啦!”鄭袖問什麼原因,靳尚解釋說:“張儀是秦王的忠信之臣,現今被楚王拘禁,秦王想用土地和美女把張儀贖出,楚王貪利愛色,必定會答應的。將來秦女挾秦為重,必然成為王后,而你就會失寵了。”鄭袖覺得事情嚴重,忙問靳尚該怎麼辦,靳尚告訴鄭袖:“你最好想辦法讓楚王赦放張儀,張儀放出後,必然很感激你,秦國就不會讓秦女來楚國了。”鄭袖深信其言,遂在懷王面前盡力為張開脫,楚王最後放走了張儀。
為了營救張儀,需要藉助鄭袖的“枕邊風”,但鄭袖不會平白無故地為張儀開脫說情,於是,靳尚對這位居處深宮、昧於世事的王妃故弄玄虛,煞有介事地把張儀被囚與她宮中情敵的出現聯絡了起來,鄭袖為了防止情敵的出現,保住宮中之寵,於是就盡力為張儀開脫,她的妒意被巧妙借用。
張儀被囚和鄭袖宮中失寵本來風馬牛不相及,靳尚用秦王送禮贖張儀一環將兩事不露破綻地聯絡在了一起,使三件事情間有了一種前後相因的關係:因為張儀被囚,所以秦王要送禮贖張儀,秦王的禮物中自然包括美女;因為秦王要送美女給楚王,所以鄭袖會宮中失寵。面對這種單線相生的因果聯絡,鄭袖要想消除與自己災難攸關的第三件事,就必須消除前兩件事情中的一個,但第二件事情的決定權在於秦王,鄭袖難以插手,且該事是秦王為保大臣而迫不得已的舉措,因此留給鄭袖的惟一選擇只能是中止第一件事情,以此促使秦王主動放棄第二件事情。
鄭袖對楚王的貪利好色看來是瞭如指掌的。在她看來,楚王貪秦女之色和土地之利,必然到時會放掉張儀,與其讓楚王得到秦女後放走張儀,還不如讓他放掉張儀而得不到秦女,於是鄭袖憑藉她正得寵宮中的地位百般說服楚王,使其赦放了張儀。鄭袖的宮中之妒被秦國巧妙地借作了政治用場。
張儀的借妒逃生計被後來西漢初的陳平使用過一次。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北進,抗擊匈奴南侵,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平城之東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漢兵七天得不到食物。《史記?陳丞相世家》、《漢書?高帝紀下、陳平傳》和《資治通鑑?漢紀三》均記載了當時“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匈奴語所稱的王后)解,圍以得開”的史實,劉邦逃出平城後,沿路封曲逆(今河北完縣東南)給陳平以酬其獻計之功,但史籍又載:“奇計頗秘,世莫得聞。”東漢學者應劭曾解釋秘計說:“陳平使畫工圖(即畫下)美女,間遺閼氏曰:‘漢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急,欲獻之。’閼氏畏其奪已寵,言於冒頓,令解圍。”為什麼史籍對奇計內容秘而不載呢?應劭解釋說:“秘計者,以其失中國之體,故秘而不傳。”看來,陳平奇計完全是張儀借妒逃生計的翻版。
楚小臣:利害各異,雙環同心
《戰國策?楚二》講述了楚國一位小臣和張旄為了不同目的而合殺靳尚的事情。楚王想把被囚禁的張儀放掉,但恐怕張儀出去後繼續幹對楚國不利的事,因而很猶豫。楚臣靳尚對楚王講:“大王可讓我跟隨著張儀,如果張儀幹對楚不利的事,我就把他殺掉。”楚王同意了。
楚國一位小臣與靳尚有仇,想找人殺掉靳尚,選中了張旄。張旄是一位力主楚國聯魏抗秦的人物,因楚王一直採納張儀的聯秦方針,張旄因而得不到重用。靳尚隨張儀出去後,這位小臣對張旄說:“張儀的活動使您的主張得不到實施,您不如暗中讓人殺掉靳尚,楚王必然疑是張儀所為,就再也不相信張儀了,那時您就可以得到重用。”張旄果然讓人暗殺了靳尚,楚王於是很恨張儀,即讓張旄與魏聯絡,一同攻秦。
楚王既想採用張儀的聯秦方針,又怕張儀幹對楚國不利的事情,於是派靳尚跟隨監督張儀。在特殊的關係下,楚國小臣要借張旄之刀殺掉靳尚,而張旄則要透過殺掉靳尚來陷害張儀,小臣和張旄各有不同的目的,但在殺掉靳尚一事上卻完全同一。同一行為是兩個人兩種目的、兩個計謀所共有的核心步驟,因而這應該稱作一個同心雙環計。
楚小臣與靳尚有仇,他要殺掉靳尚,力所難及,於是要借他人之刀,但他人不會無緣無故地殺掉楚王愛臣靳尚,必須有自我利益的驅動,因而楚小臣特意選中張旄為借刀之人。
張旄與靳尚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但他卻與靳尚的監督物件張儀是一對政壇宿敵。殺掉了靳尚而藏起殺刀,佯裝不知,人們必然會以為是張儀所幹,楚王就會憎恨張儀,就會拒絕採納張儀的聯秦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