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君主和受害人對他的疑忌。
公叔陷吳起之事留給人們另外的啟示是:才高者被人陷害攻擊的薄弱處常常是德行、忠順等方面。社會的現實固然是良鳥擇木而棲,但才高的“良鳥”擇木而去,往往是被不良的環境和無端的猜忌逼走的。
公叔痤:看重衛鞅,病榻薦才(1)
公叔痤是魏國之相,他手下的中庶子(相國的侍從之臣)衛鞅很有才能,公叔痤欲將衛鞅推薦給魏惠王,但未及推薦他就病臥床榻了。《史記?商君列傳》、《資治通鑑?周紀二》以及《戰國策?魏一》、《呂氏春秋?仲冬季?長見》記載,公叔痤病重時,魏惠王前去看望,他問公叔痤說:“萬一相國一病不起,我將把國政託付給誰呢?”公叔痤回答說:“我的中庶子衛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國事全託於他。”見惠王默然無言,公叔痤遣退侍臣,單獨對惠王說:“大王倘不任用衛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出境,為別國所用。”惠王許諾離去。公叔痤又召來衛鞅,抱歉地說道:“今天大王詢問國相的繼任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色並不同意。我先君而後臣,當時對大王說如果不能用你,就應把你殺掉,大王答應了我。你應該趕快離開,免遭擒殺。”衛鞅回答說:“大王既然不能採納您的意見任用我,又怎麼能採納您的意見殺掉我呢?”於是沒有離開。惠王離開公叔痤病榻後對身邊人說:“公叔痤的病情很重,他竟然要我把國政交給衛鞅,後又勸我殺掉衛鞅,真是太糊塗啦!”果然沒有考慮公叔痤的意見。公叔痤死後,衛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賢,於是西入咸陽,被秦國任用,封於商地,是為商鞅。
公叔痤臨終前向魏惠王提出了兩項建議,一是任用衛鞅,二是說不用衛鞅則殺掉他。兩項建議反映了公叔痤對衛鞅的高度器重,雖有殘害人才之嫌,但也表明了公叔痤對國家的一片苦衷,是這位相國對國事高度負責的體現,可惜魏惠王不能認真對待這些建議,把兩項並無矛盾的建議當成了相國臨終前的糊塗之言,失掉了列國第一流的人才。
魏惠王不願採納公叔痤兩項建議中的任何一項,主要在於他對衛鞅才能的低估。惠王並沒有親自接觸和了解衛鞅,由於衛鞅過於年輕,惠王不屑於接觸和了解他。公叔痤雖然在建議中明白地指出了衛鞅的年齡之輕,意在提醒惠王勿因年輕而輕其才,但惠王大概不相信一個青年會有如公叔痤所評價的治國高才,也許在他的觀念中,治國雄才只存在於古代聖賢中,存在於諸侯大夫中,或者存在於需要自己苦苦求索才能發現的幽遠之地,並且需要重金才能聘到。總之,惠王不相信自己眼皮之下一個嘴上無毛的小小的中庶子會有什麼能耐。在社會生活中,易於到手的東西、眼前常見的東西,由於在獲得上不費力氣,人們往往會低估了它的價值;同時,地位較高的人往往看重地位,會失之於以地位論人才,青年英才衛鞅就在惠王的眼前,儘管他被老臣鄭重推薦,但惠王根本不屑對他進行一番接觸和考察,這無非還是上述兩種原因的作用。
公叔痤沒有想到惠王會把他的臨終善言當成一片昏亂的胡話,他以為惠王必能採納自己的某一項建議,對惠王察言觀色,覺得第二項建議被採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這項建議不僅是要殘害人才,而且是在傷害曾經跟隨和盡忠了自己的侍臣,一種惜才之心和憐憫之心的作用,促使他把該項建議又告訴衛鞅。既要惠王殺掉衛鞅,又要衛鞅知殺速逃,實在是一種矛盾的行為,這一矛盾反映了公叔痤在忠君和慈臣的矛盾要求中尋求解脫的複雜心理,他用“先君而後臣”的說法為這種解脫找到了一種最能拿得出手的託辭,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當時思維的清晰。
衛鞅在魏國地位低下,他的命運乃至性命均被別人所掌握。公叔痤告訴了自己對惠王的兩項建議,催他速逃時,他立即做出了三項連鎖判斷:其一,惠王拒絕公叔痤的第一項建議,不準備任用自己,表明他並不相信自己的才能;其二,惠王不相信自己的才能,他就不會顧慮自己被別國所任用,因而就絕不會採納公叔痤的第二條建議殺害自己;其三,惠王不會採納公叔痤的第二條建議但卻對其點頭應諾,無非是把公叔痤的建議當成了昏亂之言,惠王點頭應諾僅僅是對老臣臨終前的應付,目的是要避免對老臣心理的刺激,絕不會認真對待其言。做出了這番分析判斷後,衛鞅若無其事地在魏國度過了一段平安的日子。事實上,無論是任用衛鞅還是殺掉衛鞅,都是以承認他的才能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識其才,兩者都無從談起。衛鞅的分析足顯其才思的高超和敏捷。
。。
公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