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禮節性地來謁見魯昭公,當魯昭公說到楚王贈給他大屈之弓的事情時,薳啟強即刻下拜,表示祝賀,並向疑惑不解的魯昭公解釋祝賀的原因說:“齊國、晉國和越國一直想得到這張寶弓,我們的君王沒有送給他們,而贈給了您,您只要防備對付這三個國家,自會珍守寶弓,我能不祝賀嗎?”昭公聽了,心裡害怕,就把寶弓送還了楚靈王。
楚國的寶弓是靈王贈送於人的,要再索還回來,實在不合情理,薳啟強於是以祝賀為引子,向魯昭公編出了三國求弓而未得的“前事”,他既向受弓人誇張了寶弓的價值,藉以表示楚王禮物的厚重,同時又暗示了寶弓可能惹來的爭奪麻煩。尤其是,薳啟強編造的討弓三國齊、晉、越,當時都是比魯國強大刁悍的國家,楚國能夠對付他們,魯國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魯昭公如果不願與三國為敵,或者不願介入三國爭寶的糾紛中心,就只有把寶弓歸還給有能力保持它的楚國。
越是寶貝的東西就越是招人喜愛,但也越招人爭奪,這是天下常理。薳啟強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在魯昭公面前,他編出假言,表面上抬高寶弓的價值,實際上暗示可招惹到的爭奪麻煩。高明的是,他是以三國討弓來反證寶弓價值的。他把寶物的兩重屬性合而為一,按自己的需要互相透視和反證,使魯君留下楚王厚重的人情,而歸還難以持有的寶弓。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熊棄疾:告勝為敗,驚死二兄
楚靈王曾親率大軍伐徐,他駐紮於乾豀(今安徽亳縣東南),逾年不歸。靈王的三個弟弟子幹、子皙和棄疾乘靈王久離國都之機糾合力量,殺入國都,處死守國的太子,奪取了政權。他們立子幹為王,子皙任令尹(最高行政長官),棄疾任司馬(最高軍事長官)。《左傳?昭公十三年》和《史記?楚世家》記載了司馬棄疾率大軍赴乾豀解決了靈王的勢力後,回軍驚死二兄,奪取王位的計策。
子幹為王后,向靈王手下計程車兵傳達了“先歸者恢復其爵祿田屋,後歸者受劓刑、遭流放”的王令,棄疾率大軍赴乾豀迎戰靈王時,靈王的軍隊已瓦解殆盡,棄疾幾乎兵不血刃就解決了靈王的勢力。為了回過頭來收拾子幹、子皙,棄疾採取了以勝告敗的計策。他派人連續向國中報告戰敗的訊息,郢都城中一夜數驚,人們都以為靈王軍隊取勝後會馬上殺回,萬分恐慌。靈王是一個極為狠毒殘暴的君主,子幹、子皙料難得到靈王饒恕,嚇得六神無主。這時,棄疾手下之將曼成然自外跑回,對子幹二人講:“楚王馬上就要進城了,他要###你們的擅立之罪,你們應早作打算,免遭受辱。”說罷,假作逃命狂奔而去。這時宮外又有人高呼:“楚王已進城了!”子幹、子皙為逃脫靈王的凌遲之刑,遂自刎而死。不久,棄疾在自己所率軍隊的護衛下徐徐入城,他自立為王,後被稱為楚平王。
棄疾告勝為敗之計完全是針對子幹、子皙兩位兄長的,他要以此在郢都製造恐怖氣氛,借靈王的殘暴之性壓迫二兄,迫使和引誘他們做出自殺的選擇。
棄疾此計的成功離不開兩個條件,一是乾豀前線的戰爭訊息未通郢都,二是子幹、子皙懦弱無能。因為具有這兩個條件,郢都的人們才能對棄疾連續製造的虛假情報信以為真,棄疾也才能以恐怖氣氛壓迫二兄自殺。
和孫林父為隱藏罪責而向晉國採取的告敗之計聯絡起來,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取勝而告敗的策略,實是施計人借敵人來壓迫盟友的手段,施計人以告敗來向盟友顯示敵人力量的強大和自我力量的弱小,從而把盟友推向和敵人嚴重對立的前沿位置,使他們雙方互相消耗,而施計人則藉故暗中退後,等待坐收漁利。棄疾告敗計的更妙之處,是用實際已不存在的敵人壓迫盟友,及盟友懼而自殺後,他已沒有任何做王的競爭者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楚平王:安葬假屍,玩弄輿論
楚平王棄疾以告敗之計驚死二兄,做了君王,但國人常以靈王為憂,訛言日起,人心不定。《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棄疾先前曾去乾豀迎戰靈王軍隊時,其軍已潰散,靈王下落不明,棄疾搜尋不得,只好回國。棄疾做了君王后,見國人心憂靈王歸來而驚恐不安,遂心生一計。他讓人將一囚犯殺死,給穿上靈王的衣服,然後將屍體放於漢水中,任其漂流而下。沿岸的人發現了這一屍體,急忙報告,於是棄疾詐稱得到靈王的屍首,公開安葬,最後出榜安民,穩定了人心。
靈王下落不明,國人難免對其有種種猜測,新王棄疾為穩定人心,需要靈王已死的輿論。他的假屍計是圍繞人們關於靈王下落的話題巧做文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