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副軍長(實際是政委),張雲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鄧子恢任副主任。全軍共編為4 個支隊。江南3 個支隊,江北1 個支隊。
1938年3 月14日,第四支隊首先集中於皖西霍山縣流波疃地區;繼而於4 月進抵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地區。3 月,軍部亦由南昌遷至巖寺,第一、二、三支隊也於4 月在皖南巖寺集結。至此,一支雄壯的抗日鐵流業已出現在大江南北兩岸廣大地區。
新四軍軍部在巖寺住了一個短時期,很快轉到皖南涇縣的雲嶺。各支隊經過一段短期整頓,繼續東進。1938年5 月,第一支隊挺進江南敵後,到達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地區。同年7 月,第二支隊挺進江南敵後江寧、當塗、溧水、高淳地區;第三支隊則進入皖南銅陵、繁昌地區。新四軍的東進,有力地打擊了蘇皖的敵偽軍,鉗制了沿江向華中內地進犯的日寇軍力。深入到淪陷區的各部隊,大大鼓舞了敵後人民的抗日情緒和堅持鬥爭的勝利信心。
然而,新四軍取得的每一勝利,卻是十分不容易的。我們不但面對日寇的瘋狂進擊和蔣介石夥同地方頑固勢力的干擾,而且還要同內部王明錯誤路線的影響等思想傾向進行艱韌的鬥爭。當時,我們在貫徹執行黨中央關於東進方針的過程中,的確是有過一段難忘的曲折過程。遵照黨中央指示,1939年5 月和11月,先後成立了新四軍江北和江南兩個指揮部,勢如破竹,開啟了大江南北敵後抗戰的大好局面。
二當時在江北的第四支隊,下轄七、八兩個團,另屬一個手槍團,一個特務營。全支隊約3000餘人,由高敬亭任司令員,鄭位三任政治委員(未到職),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林維先任參謀長。該支隊根據黨中央“東進”的戰略方針,1938年2 月,七團和八團、手槍團分別從湖北省黃安七里坪和河南省確山竹溝出發,三四月間到達安徽省桐城、廬江、舒城之間蔣衝東西湯池流波疃一帶。先後收復了淮南路西的無為、廬江、襄安等城鎮,為繼續向淮南路東地區挺進、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由於四支隊主要領導對黨中央、毛主席制定深入敵後的東進方針理解不深,因此,除了八團遵照黨中央的方針,繼續東進深入到淮南路西的地區外,其餘部隊在桐城、舒城地區停留時間較長,沒有及時東進。
1938年12月,中央指派軍參謀長張雲逸同志到達江北無為地區,瞭解情況,檢查四支隊工作,督促四支隊繼續東進。隨後不久,鄧子恢同志亦由皖南到了江北地區。
張雲逸、鄧子恢同志到了江北以後,積極開展與安徽桂系當局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並將廬江、無為地區地方黨領導的一部分游擊隊和人民自衛軍組織起來,編為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由孫仲德任司令員,黃岩任政治委員。張雲逸、鄧子恢同志向第四支隊的廣大幹部傳達了黨中央關於東進的戰略方針。經過耐心工作,四支隊逐步向淮南地區兩側活動。
這時,桂系當局已在大別山區暫時站穩了腳根,在日寇誘降和蔣介石的指示下,公開轉向反共。四支隊廣大指戰員對黨中央的東進指示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面對這種局勢,紛紛要求東進。1939年3 月,部隊到達合肥附近地區。
三1939年4 月底,葉挺軍長親臨江北(隨行者有羅炳輝、賴傳珠等同志)。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於5 月4 日在廬江東湯池成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任命張雲逸同志兼指揮,先後任命羅炳輝、徐海東同志為副指揮,賴傳珠同志為參謀長,鄧子恢同志兼任江北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揮部的成立,對扭轉這一地區的抗戰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高敬亭同志問題處理以後,徐海東同志兼任四支隊司令員,轄七、九、十四三個團。徐海東同志原是鄂豫皖根據地建立人之一,1939年9 月受到黨中央委派,到新四軍江北部隊擔任領導工作。由於緊張而艱苦的戰爭生活,他身患肺病,又沒有休息和治療條件,病情加重,但他一直帶病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特別是他兼任四支隊司令員後,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向我淮南路西地區進犯,徐海東同志於1939年12月下旬,在周家崗戰鬥中,帶病指揮部隊與敵人激戰3 晝夜,斃傷日軍160 餘名,並乘勝收復了大片土地。這是我軍在皖東首次反掃蕩中取得的重大勝利,這次勝利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的信心,打破了所謂新四軍“遊而不擊”的反動欺騙宣傳。
1939年7 月,以四支隊八團為基礎,成立了新四軍第五支隊,下轄八、十、十五3 個團,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