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偶獲寶鼎
一名巫師在為民眾祭祀時,發現一處地面隆起,扒開土來看,發現一隻鼎。這隻鼎與其他的鼎大不相同,上面只有花紋,而沒有鑄刻文字。巫師覺得奇怪,就上報了朝廷。武帝派使者來檢驗並查問巫師得鼎的詳情,確認其中沒有詐偽之後,就按禮儀舉行祭祀,武帝親自前往,把鼎請到甘泉宮,準備把它獻給天帝。公卿大夫們都建議請求尊奉寶鼎。武帝說:“近來黃河氾濫,一連幾年收成不好,所以我才出巡郡縣祭祀后土,祈求他為百姓滋育莊稼。今年五穀豐茂,還沒有舉行祭禮酬謝地神,這鼎為什麼會出現呢?”大臣都說:“聽說從前太帝伏羲氏造了一隻神鼎,表示天地萬物都歸統於神鼎。黃帝造了三隻寶鼎,象徵著天、地、人。夏禹收集了九州的銅,鑄成九隻寶鼎,都曾經用來烹煮牲畜祭祀上帝和鬼神。鼎遇到聖主就會出現,寶鼎就這樣傳下來經歷了夏朝、商朝。到週末世德衰敗,鼎就淪沒隱伏而不再出現了。如今鼎已迎到甘泉宮,它外表光彩奪目,變化神奇莫測,這意味著我們國家必將獲得無窮無盡的吉祥。只有受天命做皇帝的人才能知道天意而與天德相合。這寶鼎應該進獻祖先,珍藏在天帝宮廷,這樣才符合吉祥之兆。”武帝同意了大臣的意見,將寶鼎祭祀祖先。
公孫卿的謊言
武帝得到寶鼎後,有一個叫公孫卿的齊人編造了一本占卜用書,附會說武帝得到寶鼎的時間和當年黃帝得到寶鼎時間一致。武帝於是把公孫卿召來細問。公孫卿說:“傳這本書的是申功,他已經死了。”武帝問道:“申功是什麼人?”公孫卿說:“申功是齊人。他與安期生有交往,接受過黃帝的教誨,沒留下其他書,只有這部關於鼎的書。”書中說‘漢代的興盛期,應該跟黃帝時的歷日相同;漢代的聖君,將出在高祖皇帝的孫子或曾孫之中。寶鼎出現了,就能與神仙相通,應該舉行封禪’。自古以來,舉行過封禪大典的有七十二個王,只有黃帝能登上泰山祭天。申功說:“漢代的皇帝也應該登上泰山祭天,上了泰山行祭天禮,然後就可以成仙昇天了。黃帝時有上萬個諸侯國,為祭祀神靈而建立的封國就佔了七千。黃帝曾在明廷迎接過上萬的神靈。明廷就是現在的甘泉山。黃帝開採首山的銅礦,在荊山腳下鑄鼎。鼎鑄成後,有一條龍從天上下來迎接黃帝。黃帝騎上龍背,群臣和後宮嬪妃跟著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龍才飛昇離去。其餘的小臣們上不去,全都抓住龍鬚不放,龍鬚被拉斷,黃帝的弓也落了下來。百姓們抬頭望著黃帝升上天去,就抱著他的弓和龍鬚大聲哭喊,所以後世把那個地方稱作鼎湖,把那張弓稱作烏號。”武帝說:“如果我真能像黃帝那樣,那麼我看離開妻子兒女只不過就像脫掉鞋子一樣罷了。”他封公孫卿為郎官,讓他往東到太室山去等候神仙。
泰山封禪
自從得了寶鼎,武帝越發得意,幾次三番跟群臣討論封禪的事宜。由於封禪大典很少舉行,時間隔久了,沒有人瞭解它的禮儀,眾儒生主張採用上古的書中記載的禮儀,但眾方士主張應仿效黃帝當年封禪的做法。儒生們的意見也很不統一,他們受《詩》、《書》等古文經籍的束縛,不能明辨封禪的具體事宜。武帝把封禪用的祭器拿給儒生們看,儒生們也表示不合古制。武帝於是下令把儒生們全部罷黜不用,最終聽從了方士的意見。
漢武帝的荒唐事(4)
武帝東巡海上,祭祀了齊地的八神之後,隨即開始了祭天儀式。由於上古禮儀失傳,武帝於是命令儒生頭戴白鹿皮帽,身穿插笏官服,在泰山下的東方築壇祭天,依照郊祀泰一神的禮儀進行祭天。祭天的壇寬一丈二,高九尺,壇下放有封禪的文書,文書的內容隱秘,無人知曉。祭禮完畢後,武帝帶著幾個隨從登上泰山,在泰山上也舉行了祭天儀式。第二天,武帝順著山北的道路下了山,在泰山腳下東北方的肅然山闢場按照祭祀后土的禮儀祭拜了地神。整個封禪儀式中,武帝都親自祭拜天神、地神。用採自江淮一帶的三稜靈茅做神墊,用代表五方的五色泥土修築了祭壇。還放出遠方奇異的飛禽走獸和白毛野雞等動物,大大增加禮儀的隆重氣氛。舉行封禪大典的那天晚上,天空彷彿有亮光出現,白天又有白雲從祭壇中升起。
修建明堂
泰山腳下的東北方有古代修建的明堂舊址,那裡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時,想要重新修建明堂,但不知道明堂的形制尺度。有個人向武帝進獻了據說是黃帝時修建明堂的圖紙。圖紙中有一座殿堂,四面沒有牆壁,用茅草製作屋頂,殿堂四周環繞著水池,宮牆四周修有天橋,殿上有樓。從西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