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龍雲到達香港不久,曾發表長篇談話,公開抨擊蔣介石的陰謀。1949年3月,代總統李宗仁希望龍雲能回南京,〃共商國是和雲南的一些問題〃。何應欽又打電報約他去南京。4月11日,他在香港住宅舉行記者招待會,公開了他給李宗仁、何應欽的一封信,拒絕了回南京〃共商國是〃的要求,併力勸李宗仁接受中共所提出的八項和談條件,即日簽字,付諸實施。與此同時,他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為民革中央負責人之一。
龍雲在香港,時常關心雲南的局勢,多次派人去雲南勸說盧漢早日起義,並表示〃滇事由弟主持,外面接頭由兄負責〃。8月15日,他同黃紹竑等44人,在香港發表《我們對於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的宣告,表示脫離國民黨反動集團,歸向人民,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歡迎。
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龍雲被列為特邀代表。10月1日,新中國誕生,龍雲被委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50年1月3日,龍雲離開香港,沿途經廣州、武漢,受到熱烈歡迎。1月18日,龍雲到北京,最終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他在《難忘的經歷》中回憶說:〃從昆明到北京的漫長之路,也就是我與蔣介石徹底決裂,逐步走向人民的革命之路〃。
建國以後,龍雲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第三屆中央常務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等職。1957年,他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6月2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
28日,他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1980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給他予以平反。
1984年11月19日,在龍雲誕生一百週年之際,民革中央舉行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勳在座談會的講話中,稱龍雲是〃我國近代史上有影響的、為人民做了好事的愛國民主人士〃,他的一生〃是一個光榮的愛國者的一生〃。
楊森(1882~1977),原名淑澤,又名伯堅,號子惠。他是蔣介石的親家。曾任國民黨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貴州省主席、重慶市市長兼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重慶衛戍總司令等要職,為四川軍閥中最有勢力的人物之一。
一、戰火紛飛悍將出楊森首當其衝,帶領全師攻打滇軍,雖然身上三處負傷,仍指揮部隊猛攻楊森祖籍湖南衡陽草堂寺,1882年農曆一月二十四日出生於四川廣安縣龍臺寺一個小官吏家庭。其父當過清朝小吏,家中每年能收租谷100多擔。楊森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居長,兩個弟弟都在川軍中任過職,兩個妹妹亦嫁給他的部屬。
楊森幼年就讀於廣安縣紫荇書院,後考入南充市聯合中學。1906年畢業時,適逢清朝四川總督錫良擴建新軍,成立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弁目隊,他應試錄入該隊。
1907年,又考入四川高等軍事講習所。次年,該所改為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學成後,被分到成都新軍十七鎮當排長。因他對士兵訓練認真,在該部組織的會操、考核及比賽中,他的排多次奪魁,故1910年被晉升為四川陸軍三十三混成協第一營右隊隊官。是年他秘密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13年夏,楊森在王陵基部隊任營長。這時,孫中山領導發動了第二次討袁戰爭,駐防重慶之四川陸軍第五師師長熊克武率部響應。王陵基團奉袁世凱之命###熊克武。楊森考慮自己是同盟會員,便私下跑到熊克武部參加倒袁。可是開戰不久,重慶為袁世凱所派滇軍師長葉荃部、混成旅長兼前衛司令黃毓成部攻破,楊森被俘。黃毓成在集合俘虜時,見眾俘虜都甚為惶恐,惟獨楊森顯得毫無懼色,有膽有識,又見他身材魁偉健壯,聲若洪鐘,便對他產生好感,留他在司令部當副官。1915年1月,黃又將他推薦到雲南講武堂任隊長。這期間,他與許多滇軍軍官交上朋友,逐步活躍起來。
六、民國末代副總統(18)
同年12月,楊森由黃毓成推薦到護國軍第一軍第二梯隊趙又新部任中校參謀,隨部隊進至川南,與袁世凱駐川部隊作戰。他兩次帶領部隊在納溪和瀘州附近牛背石,將袁軍張敬堯師之吳新田、金漢鼎部打得大敗而逃。袁世凱垮臺後,北洋政府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統領四川境內各軍。駐瀘州滇軍趙又新的第八師被改編為靖國軍第二軍,趙任軍長,楊森任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