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步瞭解並認知這兩種不同的經營方式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我們還是看一看具體的案例吧。
李嘉誠起初只是一個鐘錶店的小工,靠聰明和勤奮慢慢積蓄了一點本錢。1950年開始創立長江塑膠廠,這個得到上天垂青的小夥子在產品經營的路上一直走得非常順利。1958年涉足地產,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抓住地價暴跌的千載良機,大量吃進地皮,後來地價升值,大賺了一筆。1978年,李嘉誠的身價已達7億港元。作為一個實業經營者,能夠不斷做加法,持續盈利,這樣的業績已經相當不錯了。不過李嘉誠似乎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成長速度,1978年後,他將發展的列車駛入了資本經營的快車道。李嘉誠透過出售香港九龍倉股票,購買和記黃埔股票,收購電燈集團等一系列資本運作,使企業的成長從“加法”變成了“乘法”,資產增長的速度令人驚歎,到1996年,李嘉誠的身價達到了3 250億港元。也就是說透過資本市場,他18年間創造的財富是過去28年創造財富總和的465倍。換言之,按照過去產品經營積累財富的速度,李嘉誠要創造3 250億資產大約需要13 000年。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資本經營能創造的神話,確實是產品經營沒法想象的。李嘉誠的故事能給世人一些啟示,也讓我們大開眼界。然而更有意思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李澤楷在資本市場上的突出表現,則讓他老爸李嘉誠也大吃一驚,更讓世人目瞪口呆。李澤楷入道沒幾年,在父親的眼裡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可就是這個毛頭小子,透過收購一家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信得佳”的股份,創造了一個資本市場上的經典案例。香港人至今仍記憶猶新,1999年5月4日股市一開盤,“信得佳”股價直衝雲天,5分鐘內翻了22倍,李澤楷獲利上千億。李嘉誠用了四十年的時間積累了上千億資產,而李澤楷5分鐘就跨越了這一歷史長河。難怪香港人戲言:“老李幹一輩子,不如小李幹一下子。”
不過歷史翻到2000年,命運又給李澤楷開了一個玩笑:曾經把李澤楷推向“超人”雲端的香港電訊盈科,在股價高攀直達127元的巔峰後,急轉直下,一路狂跌到5元左右,李澤楷迴天乏力,硬抗5年後,於2006年將電訊盈科23%的控股股權作價92億港元,出售給投資銀行家梁伯韜。“小超人”在資本市場上演出了一幕新的“霸王別姬”。
企業的加減乘除沒有好壞優劣之分,適合企業發展的就是好的,企業能把風險控制到最小,收益做到最大化就是成功的。正如前文所述,資本經營是產品經營的高階形式,但是,一個健康的、長立於世的企業,永遠不能丟掉產品經營的基礎建設。如果把資本經營比作豔麗的花,那產品經營則是花的根。最優秀的企業一定要做到:根深、杆壯、枝繁、葉茂、花紅。
太陽可謂強大,因為漫射而弱化;鐳射弱小,由於凝聚而無堅不摧。企業透過戰略目標整合資源,方可到達勝利的彼岸。
——作者
▲虹▲橋▲書▲吧▲BOOK。▲
第26節:戰略導向希望
戰略導向希望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個磨坊裡,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它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面拉東西,驢在屋裡推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17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回磨坊會見它的朋友驢子。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浩瀚無邊的沙漠、高聳入雲的山嶺、凌峰的冰雪、大海的波瀾……那些神話般的境界讓驢子聽了大為驚歎:“你有多麼豐富的見聞啊!那麼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老馬說:“其實,我們跨過的距離大體相等,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有停止過,不同的是我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開啟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矇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這則故事給了我們積極有益的啟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面對自己正在走的路,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那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原地轉圈;二是瞎貓亂撞。對於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小而言之,工作要有計劃,大而言之,發展要有願景和戰略規劃。許多企業由於受到其自身發展的歷史和基礎的制約,從來就沒有制定過戰略,有的連計劃都沒有,就靠老闆對市場的經驗和理解做決策,企業從小做大。這類企業存在著共同問題:在整個企業的管理體系中,戰略管理被忽視,目標管理處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