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參軍,後升遷為長史,兼任綏軍將軍。諸葛亮多數出軍,楊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而且辦事果斷,乾淨利落。在排程軍戎方面,楊儀也特別擅長。不過楊儀也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他和魏延之間有著非常深的矛盾。諸葛亮臨死之前,交待楊儀領軍還蜀,楊儀還按照諸葛亮臨終前的計策,誅殺了魏延。
楊儀以為自己誅討魏延有功,定能替代諸葛亮秉政。然而,諸葛亮卻任命了蔣婉為自己的第一任接班人。而楊儀只是被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實際上被架空了。楊儀認為自己的功勞要比蔣婉大,能力也比蔣婉強很多,所以他對諸葛亮生前的安排牢騷滿腹,他的怨言沒有人敢聽,他就只說給後軍師費禕聽。後來費禕向劉禪告發說,楊儀曾對自己說過:“當初諸葛亮丞相病死之際,我若舉軍以投奔曹魏,也不至於落到如此的處境!現在想想真是後悔呀!”劉禪聽到費禕的告密,自然大怒,把楊儀廢官為民,遷徙到了偏遠的漢嘉郡。楊儀不服,上書為自己辯解,但由於言辭激烈,遂被收進監牢。絕望之下,楊儀含恨自殺。
至於楊儀到底是不是說過那些大逆不道的話,誰也不知道。畢竟只有費禕一個人告密,並無他人作證。所以,也許這是一個大怨案。費禕是諸葛亮內定的第二個接班人,他自然不希望楊儀能東山再起,所以他陷害楊儀的可能性非常大。當時主持政事的是蔣婉,而楊儀又很不服氣蔣婉的才能。楊儀落到諸葛亮內定的這第一、第二任接班人的手裡,你說他能有好果子吃嗎?
以上的分析說明,魏延遭楊儀誅殺、楊儀因費禕告密而自殺,都是蜀漢###的結果,也是諸葛亮權謀運用的結果。之所以廢掉了魏延、楊儀這兩名最頂級的人才,是因為這兩人都是能力出眾但個性突出且不善內斂。之所以重用蔣婉、費禕,是因為這兩個人看起來比較老實聽話。
蔣婉、費禕在接班以後,果然沿襲諸葛遺風,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可惜此二人才華均遠遜於諸葛亮,所以在他們的治理之下,蜀漢國力不見提升,反倒日漸衰落了。
如果一個組織的領導人去世,會導致這個組織的迅速衰落,說明這個領導在人才戰略方面很不成功。諸葛亮便是這樣,他所勉力維持的複雜局面,沒有哪個後繼者可以承擔。所以,蜀漢不再擁有美好的未來了。
“千里馬”的悲劇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說過這樣的話:“你可以把我的工廠、裝置、資金全部奪去,只要保留我的組織和人員,幾年後我仍將是鋼鐵大王。”卡耐基死後,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段文字:“這裡安葬著一個人,他最擅長把那些強過自己的人,組織到為他服務的管理機構之中。”
卡耐基的成功在於善用比自己強的人。而諸葛亮的失敗,在於他總是僱傭比自己差的人。
我們現在的領導,大多像諸葛亮那樣,不喜歡桀驁不馴的員工。即使你才華出眾,但如果你經常表現出對領導的不敬,那麼你就要小心了,或許那一天你就會被領導算計了。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有個性的人才往往能不到很好的歸宿。封建官僚體制所造就的等級觀念,使得大臣們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一旦有人敢於張揚自己的個性,那麼他的下場必定是很慘的。魏延、楊儀的遭遇便是很好的例證。
儘管也有魏徵、包拯等少數幾個敢於直言勸諫的文官得到善終,但“飛鳥盡,良恭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規律依然得到了古代歷史的驗證。特別是那些立下戰功的將軍,似乎很難和皇帝達到雙贏。他們知趣的話會主動解甲歸田,比如范蠡,功成之後隱居江湖,成為一個商人。當然,不知趣的人還是很多,比如“精忠報國”的岳飛,他不僅功高蓋主,而且還想擅自迎回二帝,皇帝趙構的十二道金牌才把他攔住,所以他被皇帝的冤獄致死了。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怕的是功臣難管,索性一起除掉完事。鰲拜認為,做臣子太難,於是他想謀反,結果被康熙幹掉了。總之,大凡有才能而又有個性的人,是很難在封建官僚體制下舒舒服服生存下去的。
看錯人與讀錯書的根源:病急亂投醫
在《三國演義》關於“三顧茅廬”的片斷中,劉備三番五次認錯人,把崔州平、諸葛均、黃承彥等人認成諸葛亮。作者原本是想以此來表現劉備的求賢若渴。但若以理性眼光來看,劉備這種冒冒失失的求賢方法根本不是明智之舉,倒更像是進入了“病急亂投醫”的狀態。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的職業階層也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他們屢屢把“偽書”當作真經來讀,導致“偽書”反倒成了暢銷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