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民起義烽煙四起,隋煬帝無心再戰。不得不班師回朝。三次親征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這為大隋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明朝英宗在位時,重用宦官王振。正統十四年(1449),瓦刺也先率兵犯邊,王振認為這是揚威遠方的機會,也是進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機會,於是慫恿英宗貿然親征。英宗自己也想重現曾祖父成祖掃蕩漠北的輝煌,於是此不顧大臣們的勸諫,草率親征。結果,明朝50萬大軍被瓦刺3萬騎兵沖垮,王振不懂軍事,指揮失誤,導致全軍覆沒,英宗只好束手就擒。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現代人的面子工程
中國人好面子,中國人的“面子工程”也是出奇的多。諸葛亮如此,我們現在的地方政府領導也是如此。
如今的地方政府領導,不喜歡默默無聞地低頭幹事業,稍微有點成績便想讓上級領導知道。為了得到上級的承認,就在“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貼金工程”、“政績工程”上下功夫。動不動就要搞什麼“世界第一”、“亞洲之最”,根本不管地方財政力量是不是允許。結果不僅把地方財政搞得一塌糊塗,還把很多財政負擔轉嫁給了地方上的人民群眾。很多地方的百姓說“政府蓋幢樓,百姓背座山”,“一年政績債,十年還不清”。
江蘇省某市耗資100萬元建起了一座“最大公廁”。該公廁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流行的鋼架結構,內部的瓷磚、玻璃等裝飾材料都屬高檔次的,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而此時該市很多居民正為附近沒有普通廁所而犯愁呢。
原在安徽阜陽當市委書記、後來升任安徽省副省長的王懷忠,是國內面子工程的代表人物。根據《南風窗》雜誌報道,20世紀90年代初,王懷忠提出了將阜陽建成淮北大都市的設想,與之相匹配的是“大機場”計劃,目的在於提升阜陽的“國際形象”。他向安徽省民航局提出,保證上座率在60%以上,如果客源不足由阜陽地方財政補貼。從1995年動工到1998年完成,阜陽機場耗資從預計的6000萬追加到億。結果機場建成後,客流量少得可憐,2002年阜陽機場旅客吞吐量總共為920人次,每條航線的年度財政補貼高達400萬元,加上190多名員工的工資和龐大的運轉、折舊費用,徒有其表的“大機場”成了地方財政的沉重包袱。據估計,王的一系列“政績工程”使阜陽到期財政負債達20多億元,相當於目前財政可支配收入的5倍,至少透支了阜陽未來10年的財力。結果,從1995年到2000年6年間,阜陽GDP同比沒有任何增長。
大量的政府官員熱衷於“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實際上是扭曲了政府的職能。那麼政府的職能是什麼呢?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裡德曼在他的《自由選擇》一書中提出,現代市場經濟下國家政府的職能主要有四個:保證國家安全、維護司法公正、彌補市場失靈、保護和幫助貧困人員。而我黨也一直強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地方官來說,為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才是真正的績效目標。人民群眾希望政府加強就業保障,改善就業環境,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然而,在某些官員眼中,為群眾謀利益是不容易被上級領導看見的事情,所以就放棄了這些神聖的工作,轉而去追求那些能夠起到“轟動效應”的專案之中。一時間,各地政府都開始招商引資,大興土木,唯恐上級領導看不見自己的成績。
根據《南風窗》雜誌報道,1995年阜陽飛機場擴建工程正式動工,阜陽市的政府工作人員、教師、農民每人被攤派了數百元的機場建設費。從當年起,阜陽市委市政府開始下達硬性財政收入指標,某鄉鎮曾經發生過一起鄉長帶槍強收提留款打死村民的事件,而王對此不聞不問。
一個與王懷忠關係“很近”的縣委書記坦言,王懷忠在一次酒後向他附耳傳遞了幾句“箴言”:“只要你能搞出政績,就算你能,就能上,但關鍵不是讓百姓看到政績,要讓我(領導)看到政績。”
像王懷中這樣的“政績”幹部其實還大有人在。建設部官員在2004年09月25日披露,中國662個城市、2萬多個建制鎮中,約有五分之一的城鎮建設存在“形象工程”。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王天錫說,由於一些城市長官意志嚴重,不按科學態度搞建設,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仍較為突出。寬馬路、大廣場、豪華辦公樓等,無論在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他舉例說,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一個5萬人口的城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