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經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並且要求首先是中央領導人都統一到這一認識上來。
6月15日,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劉少奇也出席了。
毛澤東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
緊接著,毛澤東批評了“左”的和右的認識上的錯誤,尤其是著重批評了右傾觀點,而且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劉少奇等人的觀點進行了批評。
雖然劉少奇也在會議上,但在當時,這種當面的批評還是比較正常的,而且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保留。
毛澤東說:
右傾的表現有這樣三句話:
“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這種提法是有害的。過渡時期每天都在變動,每天都在發生社會主義因素。所謂“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怎樣“確立”?要“確立”是很難的哩!比如私營工商業,正在改造,今年下半年要“立”一種秩序,明年就不“確”了。農業互助合作也年年在變。過渡時期充滿著矛盾和鬥爭。我們現在的革命鬥爭,甚至比過去的武裝革命鬥爭還要深刻。這是要把資本主義制度和一切剝削制度徹底埋葬的一場革命。“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實際鬥爭情況的,是妨礙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的。
“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這種提法不明確。走向而已,年年走向,一直到15年還叫走向?走向就是沒有達到。這種提法,看起來可以,過細分析,是不妥當的。
“確保私有財產”。因為中農怕“冒尖”,怕“共產”。所謂逐步者,共分15年,一年又有12個月。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要反“左”反右,逐步過渡,最後全部過渡完。
至此,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在黨的會議上正式提出,並在一年後,由劉少奇主持召開的七屆四中全會上予以透過。儘管受到了批評,但劉少奇還是努力同毛澤東保持一致。因此,劉少奇就不得不放棄原先堅持的新民主主義藍圖。
1953年下半年,正當中共中央領導全國人民開始進行向社會主義過渡,並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時刻,建國後第一次重大的黨內鬥爭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高崗號毛澤東之“脈”(1)
高崗號毛澤東之“脈”;在工會工作問題上,劉少奇支援了鄧子恢,批評了高崗
劉少奇在建國前後有關國家建設問題,尤其是在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過渡兩個問題上,都進行過大量的論述。當然,在許多方面是有失偏頗的。
在天津講話時,劉少奇也說過“剝削有功”、“剝削越多越好”的話,但這是針對當時民族資本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還有一定的作用而言的,既不是喪失了無產階級的立場,更談不上向資本家投降。
在東北富農問題上,劉少奇對東北局在對待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上存在著過“左”的傾向提出了嚴厲批評。劉少奇於1949年5月31日覆電東北局,批評東北局的“左”的傾向。
高崗對劉少奇的一系列批評自然不滿意。畢竟,他是以“東北王”自居的。他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地位顯赫,而且他的許多主張都很受毛澤東的看重。
實際上,高崗在建國前夕就曾經試圖扳倒劉少奇,只不過未能如願,他也很快縮回了搞小動作的手腳。
1949年劉少奇秘密訪蘇前,高崗也是中共代表團的成員之一。臨行前,高崗同當時在東北參與幫助東北建設的蘇聯專家柯瓦廖夫談話,無中生有地造謠說中共內部有一個以劉少奇為首的“親美派”,企圖在蘇聯同劉少奇之間製造事端。
這種“莫須有”的手法,在後來他向劉少奇發難時也如此這般地使用過。
柯瓦廖夫作為蘇聯一個專家,正如斯大林所評價的,只懂得技術,不懂得政治。因此,他回國後就向斯大林作了《關於中共中央若干政策與實際問題》的書面報告,其中彙報了此事。柯瓦廖夫在報告中說:在中###內,在中央委員中,有些人過去是親美的、反蘇的,中央的領導現在支援他們。報告還說:劉少奇組織和領導了對高崗無根據的批評。
所謂劉少奇組織和領導了對高崗無根據的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