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4/4 頁)
計不足,對城市人口增加估計不足,農業養不活這麼多城市人口,農業上也有浮誇。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針是空話,沒有措施,指標下不來,調整不了。真正調整是去年廬山會議提出以調整為中心,遲了一年。
劉少奇說:“關鍵是1959年廬山會議。”
劉少奇看問題向來是很透徹的,這一句話就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廬山會議後,全黨上下怕右,“寧左勿右”,以至於很多問題都得不到切實的解決,都是因為在思想上有顧慮。
八方諸侯會京城,劉少奇一語驚夢(4)
彭真披肝瀝膽,直話直說:“我們的錯誤,首先是中央書記處負責。包括不包括毛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同志?該包括就包括,有多少錯誤就是多少錯誤。毛主席也不是什麼錯誤都沒有。三五年過渡問題和辦食堂,都是毛主席批的。”
順著彭真的思路,鄧小平接下來就說:“我們到主席那兒去,主席說,你們的報告把我寫成聖人,聖人是沒有的,缺點錯誤都有,只是佔多少的問題。不怕講我的缺點,革命不是陳獨秀、王明搞的,是我和大家一起搞的。”
彭真感覺到,有毛澤東這個表態,就更無顧忌:“毛主席的威信不是珠穆朗瑪峰,也不是泰山,拿走幾噸土,還是那麼高;毛主席的威信是東海的水,拉走幾車,還有那麼多。現在黨內有一種傾向,不敢提意見,不敢檢討錯誤。一檢討就垮臺。如果毛主席的1%、%的錯誤不檢討,將給我們黨留下惡劣影響。省市要不要把責任都擔起來?擔起來對下面沒有好處,得不到教訓。各有各的賬,從毛主席直到支部書記。”
彭真一席話,震驚了在座的所有人。因為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寫了一封信,就觸怒了毛澤東。而彭真的話,比彭德懷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天,周恩來發言說:“我們是一步一步地退,是被迫調整。另外,許多超越階段的東西沒有批判,也不能很好地調整。一個國家搞幾個獨立的工業體系,理論上站不住。指標、下放、獨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