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當初工黨在競選時所作的承諾,也不能悉數兌現。工業產量並沒有艾德禮想象中那麼樂觀,工黨殫精竭慮也只讓產量增加了倍,比當初承諾的倍少了一些,直到1949年也沒有達到理想數值。英國一度被定義為,歐洲第二個營養條件最差的國家。這些讓人們開始懷疑工黨的能力,抱怨聲越來越大。
當人們開始懷疑他的政黨,那麼這個政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成為被攻擊的物件。艾德禮滿腹委屈,還要聽著來自民間的各種埋怨。甚至人們在接受免費醫療的時候,都不忘將政府數落一番,諸如醫院效率低,配眼鏡國家應該負責全部費用等等。
英國人民對工黨怨聲載道,最高興的就是保守黨。保守黨一直對艾德禮虎視眈眈,隨時隨地準備抓住工黨的小辮子。1950年的大選給了保守黨反敗為勝的機會,競選時保守黨大肆渲染國家壟斷存在的弊病,消費者的權益受到的損害。工黨則迴避了眼下暴露出的實際問題,著重強調了政府在社會服務方面做出的貢獻,並表示政府將進一步實現國有化。工黨顯然不希望人們只看到弊端而看不到政府的努力,它害怕人民會像送走保守黨那樣把自己送下執政舞臺。
然而工黨的擔心最終還是變成了事實,在1951年大選開始的時候,保守黨以重建房屋的宣言最終獲得了321個席位,遠遠超過超過工黨26個席位再次執政。
其實,工黨在1950年大選時如果能做一些針對當前弊端的改革措施,可能還會博得人民的支援。可惜的是,工黨諱疾忌醫,而且在民怨沸騰的時候,工黨又迫於美國的壓力參加了朝鮮戰爭。戰爭的再一次到來讓人民徹底失望了,死亡、疾病即將捲土重來,年輕人不得不延長服役時間到前線為美國人服務。蓋茨克爾無奈地告訴大家,國家要在3年內為戰爭支付36億英鎊。這個數字意味著,英國將很快出現戰後的第三次經濟危機,財政赤字會隨之增長。
福利國家與“英國病”(3)
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回落,很多工黨的重量級人物紛紛辭職,不希望自己的一世英名毀於一旦。這個時候,艾德禮病重住院,政府中的中流砥柱病的病,走的走,政府陷入了一片混亂。1951年,英國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英鎊再遭貶值,工黨政府黔驢技窮。
1951年,丘吉爾再次以首相的身份亮相國際。但此時的丘吉爾已經年老體衰,無法內外兼顧,於是將國內的大部分事務交給內閣中的其他成員,自己主要負責國際事務。巴特勒接任財政大臣,著手製定新的經濟政策,力圖保住社會保障制度。他在國內實行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利用政府政策干預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工黨遺留下來的生活用品配給制基本取消,就業率上漲,社會保障體系經濟和國有化穩步前行,經濟逐漸出現好轉。與此同時,保守黨要兌現當初承諾的住房問題。與工黨不同的是,在住房問題上,保守黨進行了統籌規劃,建立了解決住房的系統機構,由麥克米倫擔任住房大臣。在專業部門的極力配合下,麥克米倫解決了資金和原材料不足的情況,鼓勵地方政府發放貸款,1952年建成了住房近30萬套,第二年又突破了這個數字,實現了大選時保守黨承諾的每年建30萬套住房的宣言。
保守黨自從1951年重新執政後,一直持續了13年,大挫工黨銳氣。在1945年大選中,保守黨落選,至此開始尋找失敗的根源。保守黨人發現,應該將黨內的主張和社會實際以及英國人民的需求結合起來。保守黨開始調整內部結構和政治措施,希望能借鑑工黨中先進的政治理念,補充自己的不足。從1946年開始,保守黨開始實施新的政策,廣泛吸收新鮮力量,包括不少在校的青少年,同時為改革徵集了大量的資金。在徵集資金的過程中,保守黨主席伍爾頓決定擴大募捐選區,但是要縮小每個選區每年每人的募捐數額,這樣一來,選區人民不必負擔沉重的經濟壓力,拉近了群眾與保守黨之間的距離。到1948年,保守黨的組織已經遍佈全國各地,擁有成員16萬,其中大部分是思想獨立的學生。
群眾基礎的擴大為保守黨後來的當選奠定了基礎,不過真正讓保守黨最後勝出的是本身的政治觀念改革。自從英國出現了不同黨派,國家體制就無法得到徹底的完善。每個黨派上臺,都會根據自己的意志來制定一系列的新政策,英國就隨著不同的政策左右搖擺。當一個政黨連續執政的時候,國家基本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而政權更迭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大的動盪。一直到1945年大選之後,人們才意識到,國家需要一個固定長遠的政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