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開始,他們被分成兩個小組繼續從事本職工作,只是必須參加每天組織的政治“學習會”。 1968年12月,“文化大革命”運動到了巔峰時期,毛和周試圖在全國部分地恢復秩序。一個“宣傳隊”被相應派駐故宮,目的是成立“革命委員會”作為博物院新的管理機構。1969年8月,故宮許多老職工被送到文化部設在湖北咸寧附近的“五七幹校”進行勞動改造,整個紫禁城僅留下兩百來個人,他們工作和吃住都在這裡(故宮絕大部分工作人員都住在紫禁城內,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有了改變)。徐邦達就是屬於這留下來的少數人,據他後來回憶,他在故宮博物院裡掃了3年的地。
1970年5月8日,周恩來總理命令駐紮在故宮執行警衛任務的營隊每月應對半數官兵進行換防。1970年5月14日,周又釋出指示,嚴格要求部隊精心保護故宮裡的“寶貴財富”。新派駐故宮的部隊不僅要保衛故宮裡的房屋設施,而且開始進行內部的清理和修復工作。因此他們中間還包括一些清除垃圾的清潔工,對破舊建築進行重建的工程師,也包括對檔案和圖書資料進行整理的歷史專家。 1970年9月17日,周總理在半夜時分造訪博物院,向被召集起來的工作人員宣佈博物院必須在一年內重新開放。差不多一年以後,周於1971年6月重回博物院,對房屋設施進行檢查。看到一切都符合要求後,他指示博物院工作人員準備開放。
1971年7月5日,故宮正式重新開放。其專業人員被從湖北農村調回,馬上開始準備展廳及其他布展事宜。周恩來瞭解一些工作人員不知道的情況,這使他產生了一種緊迫感:一位神秘客人將遠道而來訪問北京,周想讓他參觀中國的皇家宮殿。這個客人就是美國特使亨利·基辛格,幾天後,他經由巴基斯坦抵達北京,開始執行恢復中美關係的秘密任務。7個月後,尼克松總統將對中國進行訪問並遊覽故宮。
故宮重新開放,原故宮院長吳仲超平反後官復原職,但是博物院依然處於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之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73年1月,才又恢復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領導建制。
◎ 故宮的機構組織
鑑於故宮的龐大規模及共和國時期的動盪不安,自1949年以來,故宮經歷了多次結構性重組。正式的結構調整分別發生在1952年、1957年、1958年、1960年、1963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8年、1984年和1988年。
截至2003年,故宮大約有2000名工作人員。他們被分為三大類:行政管理;專業研究;後勤服務。每一大類又由5至9個部/室組成,共計20個部門。
txt小說上傳分享
臺灣故宮的建立(11)
管理機構包括院長辦公室、人事處、保衛處、古建部、黨委和紀委。院長辦公室又分成四個部門,每個副院長分管一處:即藝術;保衛、後勤與修繕;出版與旅遊;專業事務。第二大類是業務科研機構,包括研究室、展宣處、古書畫部、古器物部、古代科學技術部、圖書館和資訊中心。第三大類被稱為服務機構,包括綜合服務中心、開發辦(負責籌資)、工程部、財務部及旅遊辦。
◎ 院長
解放後,馬衡繼續擔任故宮院長直至1952年年初,之後他被調到文物整理委員會任主任委員。從馬衡離任後院長一職空缺兩年,直到1954年年底,吳仲超出任院長。吳仲超任期頗長:他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達30年之久,一直到1984年(不過他在1980年住進了醫院)。雖然吳仲超在上任前不是藝術史家,也不曾在博物館工作過,但是他擅長管理,為改善博物院條件、豐富館藏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吳仲超曾經是一名共產黨積極分子,參與過黨內幹部的培訓工作。他於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上海和無錫的地下工運。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1927年剛剛發生過“上海大屠殺”,蔣介石的部隊和準軍事秘密幫派製造的白色恐怖還籠罩在上空,他卻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吳倖存下來並擔任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副團長。1949年後,吳仲超回到上海和江蘇,擔任過一系列黨的行政職務,包括中共中央華東局副秘書長和華東局黨校副校長。吳仲超是一名忠誠地獻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的職業政工幹部,但他顯然也熱愛文博工作,是一位藝術品收藏家。在他擔任院長期間,故宮的各種設施得到了妥善修復,館藏明顯增加(透過接受捐贈和收回曾經被賣掉或流失到社會上的藝術品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