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7元,房價收入比為。
2002年的房價收入比還是比較正常的。全國各省市當中房價收入比最高的並不是北京、上海,排在前5名的是西藏、寧夏、海南、北京、廣東。
聯合國專家認為,如果房價是年收入的6倍左右,老百姓具備購買住房的能力,房地產市場基本上能夠做到供求平衡。正如我們在前面闡述的那樣,由於各國採用的統計資料不規範,簡單地在國際上比較房價收入比的意義並不大。在這裡我們不妨大致看一下:按照1998年聯合國人居中心的統計資料,世界各國房價收入比的平均值為,中位數為。2002年中國的房價收入比在世界各國的中位數左右。房價的扭曲情況並不十分嚴重。中國的居民收入及儲蓄狀況見表5…1。
表5…1居民收入及儲蓄
1998~2002年(%)2002~2006年(%)
GDP年均增速
房價收入比與居民購房能力(3)
職工工資總額年均增速
城鎮居民任均可支配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
資料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7月9日。
2007年第1季度GDP同比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35元,同比增加,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在2007年第1季度,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漲幅比2006年第4季度高個百分點。從這些資料來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幅度高於房價上漲幅度。2007年第1季度的房價收入比未必會明顯上升。從全國來看,居民購房能力並沒有顯著下降。
李一戈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上發表一篇文章“收入與房價的賽跑”。他引用了幾組資料:我國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從2002年以來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06年,中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23439億元,年均遞增;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1001元,年均遞增12%。2000~2005年,全國年平均房價增長率為,扣除固定資產投資的價格因素,實際增長率為。2006年12月全國70個城市商品銷售價格同比上漲。從總體來看,房價沒有收入漲得快。
不過,職工工資增長比較均衡,每年漲一點,但是房價卻呈現跳躍式增長。人們對房價上漲的反應要比工資上漲強烈得多。
另外,對於個人來說,工資上漲幅度與購房能力並不是簡單的線性相關。例如,一個人的月工資為2000元,除了養家日常開銷之外,最多能拿出500元支付住房費用。如果他的工資增加到3000元,他就有可能拿出1000元來購房。工資加了50%,而購房能力上升100%。毫無疑問,這幾年工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購房能力迅速上升,加大了推動房價上升的壓力。
有些人從個人的感覺出發很難接受這些統計資料。其中部分原因是大家觀察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人們常常抱怨,在夏天酷暑之際,明明院子裡的溫度計已經40度了,天氣預報說只有38度。其實,氣象臺說的是放在草地上的百葉箱中的溫度,不是你們家後院。同樣,官方數字說居民收入增加來自於大量資料統計,並不表示每個人的收入都漲了這個百分比。
個人的感覺和官方資料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情。統計資料是抽樣調查得出的平均值,必然會抹掉許多細節。這些資料反映的是宏觀趨勢,而沒有把居民收入中的貧富差距包含在內。目前,我國的貧富差距正在持續加大,這意味著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幅度要高於低收入群體。居民收入的增加部分很可能集中在高收入組別,而低收入群體的工資增長幅度並不大,甚至在某些地區、某些個人還可能下降。這樣一來,低收入群體的購房能力越來越低。我們應當關注低收入群體,並且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增加收入,這是關於房價問題討論的一個方面。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房價收入比與居民購房能力(4)
如同其他宏觀經濟指標一樣,房價收入比只能夠大致評估居民購買住房的能力,在使用這個指標的時候必須注意到它的侷限性。在計算房價收入比的時候,我們使用的是當地的城鎮家庭年收入,可是到這個地區來購房的也許有相當數量的外來人口。特別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從外地,甚至海外來的購房者為數甚多。例如,北京市的高檔住宅當中有1/3以上是被外地或者海外來的人買走了。2004年1~11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