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欠了一屁股債。
那應該是一場詐賭騙局,大油被押回舊金山,連船資也算進去成了欠款,被逼著從早工作到晚。
四年後大油終於還清欠債,無債一身輕可以回國,他去找洪門大哥們商量:
——我四肢健全,恐怕還會再被人賣去當苦力。但若裝出一隻腳殘廢的樣子,就不會有人想騙我去賭博了吧。
所以此人才練習拄著柺杖走路。
類似此一程度的人便是孫文打交道的物件。
排斥外國人的風潮很早便興起。早在一八五八年,加州議會便透過禁止中國人入境的法案。
但聯邦最高法院以如下理由判定其不成立:
——違揹我國憲法之精神。
對日本而言,那是明治維新前十年之事,日本的移民尚未形成問題。該法案的排斥物件是針對中國勞工。
中央太平洋鐵路工程完成後數年,美國國會組成加州中國勞工調查委員會,任命奧利弗·莫頓(OliverMorton)為主席。那是一八七六年之事。
在公聽會上聽取有識者的證言,其中之一是加州居民也是前國會議員的鏤斐迪(),此人曾擔任過駐清公使一職。他的發言被國務卿西華()引用於報告中。
——中央太平洋鐵路有五分之四是由中國人建造的。尤其是堤防建築等工程幾乎全由中國人承造。理由之一是他們的工資低,之二是土地屬山間多溼區對健康有礙,盎格魯撒克遜人種不耐該等工作,云云。
委員會提出質詢,該工作若由白人取代,可否立即接手?
——若由白人接手,所耗時間恐將更久。
鏤斐迪答道。
這番善意的發言並不能改變排擠中國勞工的既定方針。
為了符合憲法精神,對來自中國的商人和留學生不限人數皆表歡迎,僅對那些有搶走美國公民工作之虞的人進行調查。
在中國,此一“華工問題”亦釀成難題。
孫文幾乎整天都在忙著閱讀各種報紙。上海的《申報》等通常遲一個月甚至兩個月才送到。而以夏威夷興中會人士為主力的《檀山新報》當然比《申報》送來的早。在舊金山,除唐人所經營者外,尚有由外國人所經營的華文報紙。孫文懂英文,連英文報紙也在閱讀之列。
三裔地(1)
NewYork的漢譯字,當時的唐人通常寫成“紐約”。若說舊金山是美洲大陸西邊的入口,則紐約便是東邊的入口。
兩地皆面臨海洋,分別是太平洋與大西洋。
藉由大陸橫貫鐵路之便,身為唐人的孫文從太平洋岸去到大西洋岸的紐約。
來自歐洲的移民大多從此處踏上美國的土地。但來自亞洲的孫文卻像逆水游泳般來到紐約。
當然,他選擇唐人多的唐人街作為下榻處。
唐人街是唐人居民較多的街道通稱,在橫濱、火奴魯魯和舊金山皆是如此,並非正式街名。
在紐約,起先是稱為中國城,不必解釋亦知以中國居民佔多數。全世界窮人聚集之處通常也會有中國人混雜其中。
這些還不是一般的窮人,而是一清二白的窮人。
義大利人雖然也是來自歐洲,但不受其他人睬理而以居住這一帶為首選,這是地價較廉之故。
地價便宜極具吸引力,連散居各地的猶太人也群聚此地築屋而居。他們強忍著四周帶有偏見的眼光,低聲下氣默默建設自己的居住小區。
至於唐人則主要來自西海岸。在金礦枯竭及鐵路建設完工後,除遭排外法案迫害的唐人外,還包括在秘魯及墨西哥工作的苦力們也在契約期滿後,來到紐約尋求新天地。
此地區有義大利人、猶太人和唐人混居,因而唐人稱此地為“三裔地”。
“三裔地這名字取得好。猶太人、羅馬人、唐人全是昔日世界的先進民族,但如今……”
立於三裔地的一隅,孫文喃喃自語。
“如今唐人已經不再說三裔地了。改稱唐人街(Chinatown)……”
孫文常去吃飯的那家店裡的老闆娘邊笑著邊如此說道。
“裔”字表後代,亦即子孫之意。
“那就來一樣的吧!”
孫文在麵店的椅子上落座。
他經常光顧這家連招牌也沒有的麵店。老闆娘黃二嫂起先還會詢問一句“湯麵嗎”,但來久了每次都點同一樣,所以最近連問也不問就直接端出湯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