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上書設點應有御史監收,使其直達皇上。其三,設立制度局於內廷,選天下通才數十人,開通輪值方式,皇上每日親臨商榷。
論說三權分立的重要內涵,議政、行政、司法。而清廷只有臣子上朝跪對,哪能商量什麼問題。現在都說新政,但是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署)集中,總署僅管理外交,卻又管商務等,事權不明,人員多老邁者、兼差者,他們能辦成什麼事!所以制度局之設立,使之為變法之焦點,乃為重中之重。
對於現有的守舊勢力,在行政系統的僚屬,怎麼辦呢?他說,驟然去之,也是不對的,也難以進行,所以在制度局之下,設立十二局分領其事,是為:
法律局,度支局,學校局,農局,工局,商局,鐵路局,郵政局,礦務局,郵匯局,陸軍局,海軍局。
《上清帝第二書》,即“公車上書”,提出四項變通辦法:一、下詔鼓天下之氣;二、遷都定天下之本;三、練兵強天下之勢;四、變法成天下之治。康有為以為前三項還只是權宜之策,第四項乃鞏固國本以自強的根本大計。
不過直到第六書,他都只是強調立法機構(第六書中表述為議政機構),行政、司法卻與泰西相去懸絕。蓋西式行政系統主官,皆由民選,再由主官組閣,而康有為的上書中,則以舊式司法、行政系統來和新式立法機構生硬嫁接,其能生出何種怪胎,將不得而知也。他雖知三權分立之概要,卻以立法僅為議事。他說行政系統猶如手足,不能倒過來替皇上(頭腦)參謀。這樣看來制度局更傾向於一個幕僚機構,還不是根本意義上的立法機構,由此也可見此老於西法尚未透徹到舍筏登岸的地步。當然了,假如變法得以實行,也不妨步步為營,但是在發源的理論源頭沒有到位,總之還是有些可疑。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人際關係的優勢與劣勢
戊戌變法兩年前,即1896年春,李鴻章帶著于式枚、羅豐祿等十餘人赴俄國,在莫斯科簽訂密約。夏季,轉赴德國,覲見德皇威廉二世。然後再轉往巴黎、倫敦。八月底,至紐約,見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秋深時方自美返天津。
也就在李鴻章轉往德國之際,第二期對日賠款在倫敦、柏林交付。
在清廷,張蔭桓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日本交涉。楊崇伊奏,彈劾翰林文廷式,以其“遇事生風,語多狂悖”,永不敘用。
文廷式與張謇,都是翁同龢的學生,也是主戰派的生力軍。文氏奏參李鴻章挾裹洋人自重,為慈禧及李鴻章所痛恨。其後,文廷式即被驅逐回籍。
李鴻章欲保其榮華地位、身家性命,一意為惡,打擊民間變法,打擊變法之同僚。因能言、敢言之士威脅到他的地位,如此一來,遇強敵只有拿國家利益交換了。
當李鴻章回國時節,孫中山先生卻在倫敦蒙難。先是清廷命駐美使臣楊儒追緝孫中山,先生10月初自美抵倫敦,被誘禁於中國駐英使館。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在日本出版,譚嗣同《仁學》完稿,嚴復《天演論》譯文脫稿,孫先生實踐革命,文廷式、康有為卻與強學會有關,李鴻章對之都是一樣的打擊。
此前,1895年7月,康有為發起,帝黨中堅人物文廷式出面,組織強學會。這是政治性極強的學術團體,陳熾、沈曾植、文廷式為中堅人物,袁世凱在這時和康有為接觸,因而他也參加進去。
該會組織發展很快,聲威廣播。
翁同龢對之極為注意,慨允撥發經費。王文韶、孫家鼐、張之洞、劉坤一均或捐助資金,或撥給會址,以作政治投資。英美公使表示要捐助儀器圖書,李提摩太親來聯絡,但李鴻章和大學士徐桐的人馬也有打進學會,傳情報,搞破壞,如張孝謙、史褚成等人。
夏天,康有為到上海、南京,組強學會上海分會,但張之洞這時作為兩江總督,要求康有為放棄孔子改制的變法學說。康有為拒絕了。秋初,章太炎、陳三立、岑春煊、張謇都加入成為會員。
類似的組織在全國出現。
秋天的時候,李鴻章的黨羽楊崇伊奏劾強學會植黨營私,要求禁止,遂被下令封禁。文廷式旋被革職。
其後,康有為回到廣州的萬木草堂,當時孫中山在附近開業行醫。康有為常到這座樓購買各種西方書籍,孫中山發現這個傾向,就想把他爭取過來,託人說項,希望能做一次會談,但是康有為要求孫中山遞交一份門生帖子,拜他為師,孫中山覺得這非常可笑,於是會談流產。
1897年,康有為四十歲了,他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