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哭泣。慈禧太后則是捶胸頓足,痛罵不止,當場威脅要賜毒酒,令光緒帝飲下,大學士王文韶等人跪地萬般哀求,才改鴆殺為囚禁。然後慈禧太后親自臨朝,令所有新政全部取消,政事一體仍然恢復原狀。隨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海外。而包括譚嗣同在內的六君子先後被逮捕、殺頭。於是康、梁推動的變法徹底失敗了。
康有為的褊狹固執壞了大事(1)
當康、梁領導強學會的時代,他們是名滿天下,甚至包括慈禧太后本人都認為改制維新是中國必走之路,在變法之前,康有為簡直是改革路上的天王巨星和至聖先師,是推動變法的重中之重。
光緒帝的悲劇與康有為的思路和手段有直接關係。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時期,為事實上的總策劃。清廷坍塌,猶不死心,和張勳共謀復辟,當了十二天的弼德院副院長。雖說他畢生抱有教皇心態,但在時運不濟的情況下,充當實力人物的頭號幕僚,也是他至死不移的嗜好。這種嗜好上癮之深,簡直身不由己,並且不懼所託非人。
康有為晚年策劃參與張勳復辟,出力最多。張勳早年任江南提督,武昌起義後,率部企圖頑抗,敗後退駐徐州一帶。其人及所部均留髮辮,人稱“辮帥”,所部稱“辮子軍”。1917年6月,他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趕走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至12日為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被通緝。張勳復辟,也促使康、梁徹底分家。
張勳死了,康有為沒事兒。到了1925年,他又主張擁立溥儀為皇帝,依然時刻夢想依託實力人物幹一番事業,博取功名富貴,亟思有所表現。
《清史稿》將他與張大辮子合為一傳,放在殿尾的一卷,也算大有深意的。
他的褊狹偏執性格可以說畢生貫穿,不稍讓步。
1923年,吳佩孚五十歲,在直奉戰爭中擊敗張作霖的奉系軍隊,被委任為直魯豫三省巡閱副使,駐節洛陽。康有為賀吳佩孚壽聯雲:
牧野鷹揚,百世功名才半紀;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那個氣勢是飽滿拔節地烘托起來了,滄海橫流,豪傑出世,雄才大略,鷹揚虎視,極言宇內大才,超塵拔俗的宏大氣魄。正因為聯語極佳,被人窺破其中阿諛奉承的機關,坊間譏刺為“傍友”,猶今之傍大款的“傍”,吊膀子式的“傍”,其惶惶奔走,尋求依傍的心理昭然若揭。
他看中了吳佩孚的赫赫武功,看中了他也是秀才出身,看中了他也有復古思想。他自居文聖,想把武聖的尊號獻給吳佩孚。但吳對之尊而不親,使其失望而去。
康有為行為顢頇。1924年,在西北,逗留西安其間,督軍劉鎮華待為上賓。贈送上等皮袍,他又說冷,要買狐皮袍子,劉也應之。他給劉鎮華贈送一聯,捧場之病依舊。聯曰:華為五嶽首,海納百川流。依然老臉老皮,不顧社會反應,先把實力人物捧到極頂再說。以一併不高明的幕僚之才,而欲棲身教主地位,時勢不作美,前途每況愈下的局面之下,其猴急抓狂的心理真是不堪得很。
陝省收藏家,慕名請其鑑定文物,康氏來者不拒,多據為己有。又有請看古錢的,他便向袖子裡面一藏,據為己有,那人再三說是傳家之物,情願送他一枚,請把其餘退還,康氏顧左右而言他,裝作沒有聽見走了。他又順手牽羊拿走臥龍寺所藏經卷,被紳士李漢青等告上法庭,將經卷截回,康氏惱羞成怒,向劉鎮華要求賠償100萬元,並以家藏圖書要求西北大學購買,索錢;甚至要求劉鎮華私人投資做其辦《不忍》雜誌的股本,聘請其門人張某為西北大學教授做交換……(高拜石《古代春風樓瑣記》二卷,86頁)
窮途末路時分,他的本色,現出原形,簡直是不管不顧的耍賴。
康有為的褊狹固執壞了大事(2)
戊戌變法的失敗,與改良派失策有關,康、梁作為光緒帝事實上的幕僚,想當教主,而性格一根筋,操作更是笨伯,一意孤行,那就有好看的了。他們的失敗,既非因為慈禧的觀念守舊,也和所謂國民素質低下無涉。近代以前,日本社會也和中國大同小異,人治社會,談不上什麼憲政素養,但是東瀛的明治維新就順利達成了。
變法期間被光緒帝倚為股肱之臣和智囊核心的康有為,成為變法運動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作為戊戌變法的靈魂人物和不可替代者,康有為的一言一行,對戊戌變法都有關乎成敗的影響。
當時的慈禧太后,乃是清廷的最高權力的擁有者,權欲極強,說一不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