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邸�
我們且來看歷史上的一些人物。
三國時期,人們最崇拜的人物首推諸葛亮。如果單純比較事業,諸葛亮是個失敗人物。他的三分天下,匡扶漢室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可以說他的事業最終是失敗的。但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志趣,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至今人們仍然在懷念他。和諸葛亮相比較,曹操的事業無疑要成功得多。而且我們客觀地說,曹操統一北方,於歷史有很大的功績,為晉朝的最終一統打下了基礎。但中國人歷來並不推崇曹操,因其有“篡漢”的野心。雖然他自命說“願為周公”,但他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他並非甘居臣下。果然,他一死,他的兒子就代漢自立。曹家父子的狼子野心,盡人皆知。所以魏晉以後的中國人歷來對曹操的評價不高,因其未盡臣道,於個人的品行有虧,不足以為後世楷模。
再如我們中國人最崇拜的聖人。文聖曰孔子,武聖曰關公和嶽武穆。孔子一生窮困潦倒,雖然一度擔任過魯國司寇,但終因政見不合,很快就掛冠而去。可以說孔子在政治上並不成功,沒有同時代的管仲、子產那樣的功績。但歷代的中國人推崇孔子遠超於管仲、子產,尊之曰:大成至聖先師,就是因為孔子一生的行誼儲存了中華傳統文化,使之能夠滋養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及普天下之人。雖然他生前沒有煊赫的事業成就,但他的品德修養、學問價值、人生哲學足以為所有人的楷模,稱為聖賢、文聖,恰如其分。再來看武聖關公。關公雖然武藝高強,戰功顯赫,但他一生敗績也不少,猶以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為最。但中國人歷來不以成敗論英雄。換句話說,中國人歷來不以一時事業的成敗作為評價人的標準,而以其千秋萬代的歷史影響為準。人們尊敬關公,因為他是“義”字的代表。人們津津樂道的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等關公的故事,正是關雲長義蓋雲天的表現。岳飛嶽武穆朱仙鎮接到十二道金牌勒令回兵。但他並沒有一怒之下率兵回師去“清君側“,而是接受了朝廷的旨意,回去後即冤死於風波亭。岳飛當時並不是不知道他回去後可能的結局,但他恪盡臣道,謹遵聖旨。這並不是近代人所詬病的“愚忠”,而是為人臣者應盡之道。岳飛永被後人追慕尊崇,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豈是秦檜、宋高宗之流所能仰望!
第3章 為什麼要樹立良好形象2
中國人心目中卓越的軍事將領,並不是要攻城掠地、開疆拓土、殺人無數,而是要講究“武德”,懂得“止戈為武”“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哲學,而不是簡單的一介武夫。中國人尊崇關公、嶽武穆為“武聖”,同樣是恰如其分的,二人當之無愧。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直至今天,品德仍然操縱著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很多人評價一個人依據的首要標準仍是一個“德”字。我們都很熟悉一句成語:德才兼備。其實要特別注意:是德才兼備,不是才德兼備。德第一,才第二。千萬不可將順序顛倒。
某報登載了這樣一個笑話,說假設我們要從三個候選人中選擇一位來造福全世界,你會選擇哪一位?候選人A的檔案證明此人有兩個情婦,有多年吸菸史而且嗜好馬提尼酒,篤信巫醫與占卜;候選人B則曾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中午才肯起床,讀大學時曾吸食鴉片,每晚都要喝一公升白蘭地;候選人C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終身保持素食習慣,從不吸菸,只偶爾來點啤酒,年輕時沒有做過什麼違法的事。
很顯然我們會傾向於選擇候選人C。
但最後我們發現,候選人A原來是美國二戰時的總統富蘭克林&;#8226;羅斯福,候選人B則是英國首相溫斯頓&;#8226;。邱吉爾,而候選人C卻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8226;。希特勒。
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別。西方評價人一直強調“能力第一”,認為一個人只要有能力,有業績,就是好的,是對的。而中國人則執拗地堅守著道德的標準。
雖說受西方觀念的影響,現在已有不少人在替曹操翻案,但不可否認,“德”在中國人心目中仍然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它時刻影響及操縱著我們。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切不可忽略品德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它操縱著別人對你整體形象的評價。
★用美好的品質修飾能力的不足
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學識、才能,而是品質。沒有好的品質,就算有再高的學識和才能,也是沒有辦法成功的;而有了好品質,卻能彌補學識和能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