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其實,不僅在生產中,所有的執行都可以透過結果思維來改善流程。
因為我經常要到外地講課,所以秘書的工作十分重要,有時她需要事先和主辦方做很多協調和溝通,以保證我的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有一次,我聽到新來的秘書和主辦方打電話聯絡,一個上午,她共打了5個電話:
第一次,詢問飛機的航班號和時間。
第二次,詢問到機場接我的司機的姓名和電話。
第三次,詢問機場到講課地點的路程和大約需要花費的時間。
第四次,請對方在訂機票的時候通知飛機上為我準備一份素食。
第五次,詢問對方對我講課時的著裝是否有要求,要不要穿西裝、打領帶……
整整一個上午,她忙得團團轉。事後,我請她列了一張清單:將每個電話要解決的問題都列出來。然後問她:
“你覺得這些事情需要幾個電話才能問完?”
她想了一會,回答說:“其實,一個電話就可以了。”
事實就是這樣,很多我們可以一個流程做完的事情,實際卻花了許多的流程去做它,精力、時間、效率就這樣白白地消耗掉了。
要想讓執行的流程變得簡單和最佳化,不妨這樣做:
(一)從結果開始倒推:要達到這樣的結果,需要做哪些工作和步驟。
(二)將這些工作和步驟用列表的方式列出來。
(三)對每一項工作和步驟進行認真分析,找出哪些可以不要,哪些可以用更簡便的方法替代,哪些可以合併在一起做,並用於具體的操作中。
以結果思維引導(5)
美國軍隊的“事後學習法”
所謂的“事後學習法”,就是在一次重要活動或者事件之後,所有參加者迅速聚集到一起,回顧他們的任務,總結成功與失敗,尋求下次做得更好的方法。
這個過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有很多人參加,也可以只有幾個人;可以持續幾分鐘,也可以進行幾小時或者幾天。
“事後學習法”通常會討論4個問題:
?我們本打算做什麼?
?實際發生了什麼情況?
?為什麼會發生這些情況?
?下次我們將怎麼做?
根據美國軍隊的經驗,大約25%的時間用於討論前兩個問題,25%的時間用於第三個問題,50%的時間用於第四個問題,也就是“下次我們將怎麼做?”
這樣一來,如果這次做得不到位,那麼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就能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去解決,不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美國軍隊這種“事後學習法”也是對結果思維的充分運用:對上一次不盡如人意甚至失敗的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汲取教訓,找出方法,為下一次解決同類問題、獲得滿意的結果做準備。
“事後學習法”是提升執行力、保證下次執行到位的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它能讓我們發現自己在執行中的不足,反思失敗的原因,對症下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做得更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越有操作性,執行越到位(1)
執行到位,理論固然重要,操作性更是必不可少。
簡潔明瞭的操作步驟,更能讓人清楚明白,執行起來得心應手。
我們應該少一點“應該”的教育,多一點“怎麼辦”的教育。“怎麼辦”就是操作性。操作性越強,執行也越容易到位!
少一點“應該”,多一點“怎麼辦”
一次,我在給中國最大的民營製鞋企業——奧康集團企業做培訓的時候,正好集團的人才資源總監不久前到海爾參觀,和他聊天時,他談到了海爾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對“海爾員工手冊”讚不絕口。
他說:
“海爾非常重視執行到位,而他們的執行之所以做得如此好,和他們強調操作性密切相關。這隻要看看他們‘員工手冊’就知道了。”
手冊中將包括如何與人握手、如何遞名片、如何掌握工作基本操作手段等都詳細列了出來。這樣一來,就將操作性落實得極為具體。
“手冊”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個人必須每天反省的四個內容”:
位1�為使用者增值在哪裡?
2�為企業增值在哪裡?
3�個人增值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