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擒,押進大賬,怒目圓睜,哪有一個怕字!座上的主將就頓生愛慕之心,喝退士兵,走下來親自為他鬆綁。英雄的骨頭也就軟了,一番審時度勢,當下就棄暗投明——後來果真立下了功業。
不管骨頭再硬,都是有關節的,有關節就不怕打不通。所以說世上無難事,一切都可以擺平。
但這個打通關節的理論對窮人並不適合,倒不是說窮人的骨頭沒有關節,而是看人家要不要去打。打關節還是很麻煩的,要有輕重緩急,要有方式方法,你若不是個人物,他費那事幹嗎!所以窮人的硬骨頭精神最容易得到成全。
能被押進大賬去見主將的,都有著起碼的級別,骨氣才有載入史冊的可能。人一窮,骨氣也就不值錢了,你自己聽起來錚錚有聲,別人只當是破罐子破摔。
人活臉,樹活皮,富人有臉面,窮人有骨氣。很多時候,骨氣是窮人的精神支柱,窮人是在骨氣中陶醉。
想起阿Q,都快要砍頭了,還一路高唱“手執鋼鞭將你打”,眼睛卻是在人群裡拼命找著吳媽,那骨氣多少有些作秀的成分,但也不能不說沒有真情實感。阿Q的問題是沒有找到組織,結果既沒有得到組織的肯定,也沒有得到吳媽的芳心,只是感動了自己而已。
有的人憑著骨氣成了英雄,有的人一生骨氣卻一無所有。就像同樣是效忠,有的人是“忠誠”,被請進祠堂供奉,有的卻只是“愚忠”,遭人嘲笑同情——窮人多半是後者。
骨氣也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不只需要補鈣,還得補腦才行。
教育能夠改變命運嗎
“教育改變命運”是一句流行的口號。但事實上,很多人不僅沒有因為受教育而改變命運,反而因教致貧。因為現在整個社會教育的起點提高了,你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過是最基礎的、基本的、必需的教育。對現在的人來說,受教育已經不是個提高個人檔次的問題,而是維持最低生活的問題,是容不得你選擇的,你必須接受。
然而教育卻是個昂貴的事。
五十年代,初中畢業生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中,高中畢業就已經不錯。粉碎“四人幫”以後,能考上大學就端穩了鐵飯碗,一輩子都不再為吃飯發愁。現在是不僅本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連碩士、博士都有了過剩的感覺。一個貧寒人家,特別是生在農村或者偏遠地方的人家,傾其所有讓孩子讀書,所能上的學校不過是個教室破爛、師資不足,其他教育資源更是嚴重缺乏的學校,在這樣的學校裡讀書,要想去和城裡那些重點學校的孩子競爭,無論如何是很困難的。
而這些簡陋學校裡的孩子,他們所花費的學習費用,從絕對值來說也許不多,但相對於貧困的家庭來說,所佔到的比例就非常巨大了。
對很多家庭來說,傾其所有,只能讓孩子勉強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這點可憐的教育是不足以改變他們下層人的命運的。但是如果不接受這些最基本的教育,就只能墮落到更下層。
整個社會的教育層次在提高,逼著你必須受教育,哪怕傾家蕩產,哪怕受到的只是一點點必要的教育。
教育的嚴重不公,使得人的發展機會從一開始就有了天壤之別。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讓權貴更加權貴,窮人更加貧窮。更何況,即使受到同等的教育,不同階層的子女在畢業之後的發展機遇也是很不相同的。家庭背景越好的學生,畢業時的工作落實率和起薪額越高,父母的社會地位越高,擁有的權力越大,社會關係越多,動員和利用這些資源為其子女求學和就業服務的能力就越強。至於再往後的職業生涯和創業道路,家庭背景往往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育改變命運”,乍一聽,好像平民子弟離“精英”更近了,老百姓的子女成為高等人的希望大大增加。
但是,精英總是少數,高與低總是相對存在,如果大家都高了,要想高子裡面充更高,是不是難度更大呢?實際上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只是構築了一個更高的平臺,把社會人力資源的素質整體抬高了,而個人要想出人頭地,並不比從前容易。
上了這個平臺,不等於你就成了高等人。上不了這個平臺,你就更慘,因為相對的差距更大了。
形勢逼著你必須上這個平臺,但隨著教育產業化的程序,上大學已經不是一件便宜的事,這個平臺早已變成一個豪華平臺,上去要花巨大代價,結果卻很寒酸。代價是多大呢?一般百姓傾其所有,可以供一個孩子讀完大學,貧困家庭恐怕就只有靠借債或者賣身了。結果有多寒酸呢?傾家蕩產讀完大學,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