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米的南方人,精明世故的浙江人和福建人或重新開始吟詩讀書,或種荷耕作。廣州的市場和夜市又將興旺發達起來。杭州人又可以去觀西湖美景。蘇州姑娘又可以低吟家鄉民歌了。
南京人又可以品嚐鴨席,中山陵前又有野餐聚會了。上海著名的外灘將開始新的生活。工業和商貿中心不久將重新開張。城市之外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農民,他們又可以精心耕作水稻田、各類穀物田地和菜地。他們終於獲得了自由。
到目前為止,日本對中國城市和廣大農村所造成的破壞究竟有多大,仍缺少全面的數字。廣州幾乎成為一座死城。上海的市民處於嚴重的饑荒中,150萬工人失業,3萬妓女流浪街頭謀生。但上海的一些工廠仍完好,一旦機器轉起來,全市的工業生產即可恢復。上海很有可能成為國家建設復甦的一面鏡子。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計劃給中國價值9億美元的食品、藥品和紡織品(抑制通貨膨脹)的緊急援助。如果實現國內和平,即使在不遠的未來,中國便可能承受比許多人所預料的少得多的損失。在沿海城市福州,解放剛兩個月,中國人的勤奮和堅強已經把城市生活恢復到戰前水平。街道重新修飾,舢舨輪渡重新開航,商業貿易重新開張。
國民黨政府也準備離開充當臨時首都8年的重慶,搬遷回南京。南京距離重慶750英里,是中華民國選定的首都和象徵。
各級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整理好檔案準備上路。行政領導們一直研究到深夜,商討解決運輸和救濟問題,還有更大的國家新時期的建設問題。
8年抗戰勝利後,和平帶來更多更嚴酷的挑戰。中國既不強大,也還沒有統一。1945年8月底,共產黨還沒有佔領一座重要城市,而國民黨軍隊正在佔領南京、廣州、漢口和上海。
蔣介石的軍隊已經開進一些鐵路沿線的內陸城市,如洛陽、太原,都位於共產黨長期以來的佔領區。蔣介石制定了周密的計劃,一旦日軍正式投降,國民黨軍隊在美國空軍的幫助下,迅速佔領中國北部。在蘇聯撤回援助後,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力量收斂了進攻態勢。
中###隊有堅強的領導機構,其代表人物是毛澤東,他是國內戰爭久經考驗的戰役指揮家、軍事家。毛澤東在1939年指出:“武裝鬥爭也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的重要部分……”
共產黨的游擊戰對“二戰”的盟國戰爭行動作出了貢獻。共產黨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他們要求重慶方面組成“聯合”政府,要求分享國家的執政權,但仍保留自己的軍隊和政權。
蔣介石決心要建立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社會和人民民主,而不依靠武力尋求統一。他在1941年宣佈:“可以相信,將來再不可能發生鎮壓共產黨的任何作戰行動。”今年3月,他再次重申,他將尋求“政治解決”共產黨問題的方針。
經過外交部長宋子文在莫斯科的外交斡旋,中蘇雙方簽訂“中蘇條約”。蔣介石手中有了“中蘇條約”,就接近於實現“政治解決”方案。條約中明確規定蘇聯對中央政府的支援。
1945年8月20日,蔣介石發出第二封電報邀請毛澤東:“來電誦悉,期待正殷,而行旌遲遲未發,不無歉然。”
蔣介石在電報中,對以朱德名義發來的那份長電,作出了答覆:抗戰八年,全國同胞日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旦解放,必須有以安輯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誤。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於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則受益拜惠,豈僅個人而已哉!
毛澤東回電,他請中國共產黨的二號領袖和著名談判專家周恩來參加會談。
蔣介石發出第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按照中國的習慣,三顧茅廬才能表示真誠的邀請):延安毛澤東先生勳鑑:未養電誦悉,承派周恩來先生來渝洽商,至為欣慰。唯目前各種重要問題均待與先生面商,時機迫切,仍盼先生能與恩來先生惠然偕臨,則重要問題方得迅速解決,國家前途實利賴之。現已準備飛機迎迓,特再馳電速駕!蔣的意思是“我必須親自與你會談。……我已經準備了一架飛機去接你。請從速起程。”
毛澤東終於同意來重慶。電報遵從嚴格的漢語禮節:“蔣介石先生勳鑑:梗電誦悉,甚感盛意,鄙人極願與先生會見,商討和平建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晉。弟亦準備隨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復。毛澤東敬”重慶方面報道,美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