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為打擊日本侵略者,為保衛自己的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高度評價和永遠紀念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南京失守
淞滬戰役之後,國民黨軍隊元氣大傷,士氣低落。日軍在戰領上海之後,分兵三路進攻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一部由太湖北側經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攻南京;主力由太湖南側經吳興、長興,取道廣德。又分兵一部繼續西進,佔領郎溪、蕪湖以包圍南京,主力則取溧陽、溧水、天王寺,句容,攻擊南京。12月初,敵人便進抵南京城下。
蔣介石把他的精銳部隊全部調到南京城,其中有:王敬久的八十七師、孫元良的八十八師、宋希濂的三十六師、葉肇的六十六軍,以及桂永清的教導總隊等。決心在南京死守,若能僥倖支援一兩個月。那當然是天大的好事,如打不贏日本人,敗而後和,也可以堵國人之口。據說這是根據張群“抗戰必亡,不戰亦亡,戰而後和,和而後安”的方針決定的。此時,德國大使陶德曼也奔走於日蔣之間,要兩家不打,共同進攻蘇聯。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蔣介石命顧祝同為南京城防總司令全權指揮,他自己則準備退往武漢。南京城防總司令這個重要職務,要是在平時,誰也願意幹。可是現在實在是太擔風險了。顧祝同心想:十有*是活不出來了,他同他身邊親信,都留下遺囑,安排好了後事,坐待死神的到來。
說也奇怪,這時候,唐生智跳出來要求擔任南京城防總司令。
唐生智任職後,即在青龍山、紫金山各處層層設防,而以南京城為核心,構成環形防禦背水陣。並封鎖南京浦口間水上交通,把船隻都集中北岸,以示必死。
12月5日,南京四郊戰鬥異常激烈,青龍山、紫金山、湯山等地相繼失陷,十五萬大軍不得不退進南京,困守孤城。
12日,日軍攻進南京城,國民黨軍隊眼看有遭全軍覆滅的危險,唐生智這才慌忙下達突圍的命令,並給十五萬官兵指定了不同的突圍路線。於是一聲令下,官兵們紛紛各自逃生,一齊擁向下關。
下關一帶,到處都是潰退計程車兵,大家都抱著要過江逃難的目的亂竄,會游泳計程車兵到還好一點,不會游泳的人,有的拖一張桌子,有的拖一條板凳,有的搶一塊木板,就往江北遊。下關一帶,哪裡有供十多萬人使用的桌子、板凳,他們往往為爭一條板凳或一張桌子互相殘殺。到達江心,許多桌子、木板翻了,士兵們紛紛落水,於是長江裡到處漂著士兵們的屍體,真是慘絕人寰。
唯獨六十六軍軍長葉肇,帶領兩千士兵從陸上突圍(其實,敵人並非處處設防,南京城很大,他哪有那麼多兵力嚴密包圍?),很容易就進入山林,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並在當地老百姓的掩護下,白天躲、晚上走,全部安全轉移。他們的遭遇倒還比向北邊逃命計程車兵好得多。
敵人攻打南京時,陳誠所屬各部,胡宗南、周碞等部退往廣德。川軍劉湘所屬各軍則進出廣德、泗安地區,我見劉湘部裝備甚差,士兵們沒有水壺,每人背一個竹筒筒,沒有揹包,每人背一個竹背夾。我認為他們尚能因陋就簡,共赴國難,蔣介石將這樣的部隊,置於進攻南京日軍的側背,適時出擊總還可以發生一些作用,但他們戰鬥力極弱,遇敵一觸即潰,我所在的五十四軍(只有一個等待整補的十四師)在誓節渡休息,前方廣德的川軍佟旅與日寇翼側騎兵掩護支隊接觸。一下就被沖垮,十四師只得以殘破的軍隊,堅守陣地,敵人終未越雷池一步。廣德泗安的國民黨軍隊坐視日寇大軍西去,南京岌岌可危,無動於衷,蔣介石也不命這些部隊側擊,甚至連擾亂性進攻也未採取。
如果說淞滬戰役,沒有適時誘導我國軍隊利用水網地帶和多線國防工事逐次作持久抵抗,是置七八十萬大軍於日寇海陸空軍火海中自己消耗的拙劣戰略,不利於長期抗戰的話,那麼,使十餘萬大軍背靠長江在南京作環形防禦,就更是睜起眼睛把軍隊送給敵人殲滅的愚蠢戰略(淞滬還使敵人付出五六萬人傷亡的代價,南京則一無所得)。所謂南京是國民政府首都,國父陵寢所在之地,不能不戰而退的說法,從軍事上看是不值一顧的。軍事上“戰”,只是為求有利於戰勝敵人,明知要吃虧,只為爭面子而戰,不符合消滅敵人,保全自己的原則,知兵之將是絕對不幹的。如果軍隊有決戰能力,以南京為據點吸引敵人進攻,而從廣德、郎溪方面反擊敵人側背,當然不失為可行之一案。但精銳消耗殆盡的情況下,也是不能執行這樣戰略的。就當時具體情況看,虛守南京,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