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4/5 頁)
了陝甘寧的重要“硬通貨”來源,並且或者切斷了,
或者極大地改變了它與中國其他非淪陷區的貿易。黨、政、軍幹部及大量移
民使平時就不富裕的邊區資源更加不足。因此,黨的目標是使這一地區儘可
能在經濟上達到自給自足。儘管完全自給自足是不可能的,但最後仍取得了
相當大的進展。其時,經濟狀況急速惡化。
所有資料都同意問題的嚴重性。陝甘寧喪失了國民黨通貨(元)的主要
來源,但繼續依賴對外貿易以換取棉布和幾乎全部工業品,陝甘寧再次採用
自己的邊區貨幣,使元的儲備能儘可能地繼續為必要的進口提供資金。1939
年以後,這種形勢引發了通貨膨脹,其速度甚至比重慶所經歷的還要快(見
表 25)。在經濟的所有領域裡,1941 年是危機最為深重的一年。
1937 年—1945 年物價指數:
表 25 “自由中國”與延安
① 《毛澤東選集》第 3 卷,第 1108 頁。
1937 年
1938 年
1939 年
1940 年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
自由中國
100
145
323
724
1980
6620
22800
75500
179000
延安
100
143
237
500
2200
9900
119900
564700
未計算
來源:關於“自由中國”見楊格:《中國的戰時財政與通貨膨脹,1937
—1945 年》,第 152 頁;關於延安,見施蘭:《遊擊經濟》,第
184 頁。
歲入喪失、對外貿易條件迅速惡化以及通貨膨脹,迫使共產黨人尋找新
的收入。沒收和“自願”捐獻已不再有成效,因為在實施比較溫和的統一戰
線士地政策前,大多數地主和其他富人已經過土地革命。他們現在已拿不出
更多的東西了。黨無可奈何地被迫向陝甘寧幾乎全部人口徵稅。稅分為三種:
(1)穀物稅,以實際產量而不以土地擁有量為基礎:(2)其他實物稅,特別是
麥稈和羊毛;(3)貨幣稅。中農和下中農對這些稅感覺最強烈,在此以前他們
極少交稅。1/5 左右最貧困的農民(他們人均年收入不超過大約 100 磅穀物)
仍豁免穀物稅和其他實物稅,但到 1941 年穀物稅已超過 1938 年的 20 倍——
這一負擔使民眾極為抱怨。此後,在 1945 年或許由於歉收以及日本投降後政
府部門支出減少導致大幅度下降以前,稅收水平有一點降低(見表 26)。
1937—1945 年陝甘寧的穀物稅
表 26 (單位擔,1 擔=約 330 磅)
1937 年
1938 年
1939 年
1940 年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
糧食產量
1260000
1270000
1370000
1430000
1470000
1500000
1600000
1750000
1600000
糧食徵收
10000
10000
50000
90000
200000
16000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