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2/5 頁)
徹底地倒向共產黨。但黨內資料也描述了許多事例,說明這
種鎮壓比以前的做法——在黨與農民之間打進楔子——甚至更有效:
如果我們只強調隱蔽……我們必然脫離群眾。群眾的信心也不能長久維持。另一方面,如果
我們只圖在草率的戰鬥中求一時痛快,我們還可能招來敵人更殘酷的鎮壓。那也會脫離群眾。①
共產黨發言人承認,在華北根據地,黨控制下的人口從 4400 萬下降到 2500
萬,八路軍從 40 萬減至 30 萬。②地方資料所描繪的景象甚至更為冷酷。到
1942 年,90%的平原根據地降為遊擊狀態,或完全為敵人控制。在晉冀魯豫
根據地的太嶽山區,一個幹部承認,“沒有一個縣能保持完整,全部 12 個縣
的政府機構在清遠流亡”。①隨百團大戰佔領的 26 座縣城全部丟失。
儘管日軍清剿的目標主要是八路軍,但並非總是這樣。日本人未能與之
達成“諒解”的國民黨軍隊也遭到攻擊,部分地是為了騰出更多兵力用於反
共行動,部分地是為了保持對蔣介石的壓力,部分地也是為了有更多的戰果
可資上報。其中最有影響的行動於 1941 年春季在晉南發生(中條山戰鬥,或
中原戰役),②當時衛立煌將軍的 20 多個師被趕到黃河以南。幾乎同樣重要
的是後來在山東對於學忠和沈鴻烈的行動。一旦日偽部隊撤出,這些行動開
拓了更多的地區供共產黨滲入;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當日本人向共產黨人施
加的壓力趨於緩和時,這種後果十分明顯。
日軍在華中的強化治安
中國派遣軍遵循了一種與華北方面軍不同的模式。雖然提供給派遣軍的
總兵力比華北方面軍多(約 30 萬在華中,另外 16.5 萬在華南),但只有較
少一部分用於清剿,大約 5 萬到 7.5 萬。其餘大部分部署在湖北、湖南和江
蘇,用來對付國民黨軍隊。另一方面,較大的和可能較強的偽軍能被用於長
① 楊成武,引用於片岡鐵哉:《中國的抗戰與革命》,第 280 頁。
② 2500 萬人中,有許多居住在半鞏固區或游擊區;鞏固區人口下降甚至比一般數字所表示的更快。八路軍
損失只有一部分是直接戰鬥傷亡。其他因素有調正規軍當游擊隊(以加強游擊隊,更緊密地與當地居民結
合,減輕支援部隊的負擔);淘汰素質低劣或失去戰鬥力計程車兵;以及逃兵。1939 年末一份中共檔案(據
推測是晉察冀)舉出逃兵率兩例:“一個主力部隊單位”,16。4%;“一個新建游擊隊單位”,20。8%。逃
兵在一個單位調離本地時格外嚴重;地方部隊中的農民兵往往拒絕離鄉。這也是把若干專職士兵降為民兵
的另一動機。
①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 4 卷,第 75 頁。
② 日本稱中條山戰役為中原戰役——譯者。
江下游地區,因為那裡靠近汪精衛的南京政權。
日軍和偽軍集中在戰略上對他們最重要的地區:南京-上海-杭州三角
區,以及恰在長江以北和大運河以東的地區。更西的武漢地區也經過嚴厲的
清剿。這些措施加上湖北有強大的國民黨力量,使李先念和新四軍第五師直
到戰爭末期仍無法在大別山建立完全鞏固的根據地。但江蘇、安徽和河南的
其他地區,不論從軍事或經濟的觀點上看,都被認為不那麼重要。日軍保持
對華東-華中主要交通線和主要城市的控制。偶爾也派出清鄉隊透過較遠的地
區。這對新四軍來說很容易躲避,但給依附於重慶的軍隊造成嚴重的損失。①
直到 1941 年下半年,隨著畑俊六大將採納建立“模範和平區”的計劃,
日軍開始對長江三角洲進行認真的清剿。這是一個分階段的計劃,這個計劃
將仔細劃分的地區置於更為嚴密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保護之下。當一個地區
已達到某種發展水平時,鄰近地區將被加入。第一步是加強掃蕩,以驅除所
有抵抗者並重新開始。然後利用稠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