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4/4 頁)
外國侵略者,中國是太弱了,並且又是分裂的,因此他曾預設
日本侵佔東北四省(滿洲),締結消除國民黨在華北影響的停戰協定,並屈
服於日本的壓力,鎮壓反日的學生運動。然而,從 1935 年晚些時候開始,反
日情緒已經變得如此強烈,致使國民政府覺得對日反應非強硬不可。於是,
在 1936 年 12 月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逐步開始了戰爭的準備。他大概口頭
許諾過他將抵抗外來侵略,換取了西安獲釋。因此,1937 年 2 月他撤換了據
說親日的外交部長張群,而且他開始與他長期的敵人——共產黨人談判和
解。因此,當戰事在盧溝橋爆發的時候,蔣介石已經下定決心抗擊日本的進
一步侵略行動。舉國一致,異口同聲都支援他,在整個一代人中達到了空前
的統一。
蔣介石的戰略基於“以空間換時間”的原則。他銳敏地感到他的軍隊劣
於日本,甚至在戰前他即已構想了撤至中國西南偏遠內地的戰略。1935 年 8
月他對一次政治幹部集會說,“我們本部十八個省份哪怕丟了十五省,只要
川滇黔三省能夠鞏固無恙,一定可以戰勝任何的強敵,恢復一切的失地”。①
② 劉馥:《現代中國軍事史,1924—1949 年》,第 198 頁。
① 南京大屠殺中被殘殺的中國人的人數,說法不盡一致,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在 30 萬以上,被強姦婦女也
遠遠超過兩萬——譯者。
② 劉馥:《現代中國軍事史》,第 101 和 199 頁;易勞逸:《矛盾關係面面觀:戰 爭期間的走私、傀儡和
暴行,1937—1945 年》,載入江昭編:《中國人與日本 人:關於政治和文化相互影響文集》,第 293—296
頁。
① 吳相湘:《1935—1945 年中日戰爭中中國採用的總戰略及若干大戰役》,第 48 頁。事實上,早在大約
蔣介石的信心建立在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仍然處於前現代、前工業階段這樣
一種認識上。因此,他相信民族的抗戰能夠持續下去,不管有多少個城市和
工廠淪於敵手。萬一入侵的軍隊竟然前進到中國幾乎無邊無際的內地,他們
勢必要被截斷補給來源而精疲力竭。偶爾如在上海,他並不堅持以空間換時
間的原則,然而這個戰略畢竟如他所預期的那樣,得到了很大成功。日本人
相當容易地佔領了中國北方和東部的都市中心,並沿主要公路和鐵路線持續
攻擊,迅速推進。但這些交通幹線並不穿過華西的山嶽和峻嶺,而防守的中
國人就隱蔽在後面。日本人因而逡巡不前。
不像蔣介石,日本人沒有事先想好的戰略,甚至沒有要在中國追求的目
標。1934—1936 年,外務相廣田弘毅系統地提出了日本對華三項總的要求:
(1)鎮壓反日活動;(2)事實上承認滿洲國,並建立滿洲國、日本與中國之間
的親善關係;(3)中、日間在剷除共產主義方面合作。但是,廣田三原則的確
切含義從來不是清晰的。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決策者們關於他們的下一著棋
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主要代表軍隊參謀本部的一種意見,反對在中國本部擴
張。這幫人爭辯說,日本的戰爭潛力仍是有限的,而當前中國人越來越民族
主義化並日趨統一,他們的反抗比前幾年難對付得多。然而,日本大多數領
導人——文職的和軍方的——並不瞭解正在高漲的中國民族主義潮流的重要
性。他們記得 1931—1932 年他們曾輕而易舉地佔領滿洲,對中國軍隊極度輕
蔑。這些主戰派是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