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1/5 頁)
貪汙腐化非常明顯。高階官員們攜帶衣著華麗的女士,坐在由司機駕駛
的汽車裡,穿越燃料短缺的重慶的街道賓士;他們購買了從國外走私來的香
水、香菸、柑桔、黃油及其他奢侈品;他們在奢華、豐盛的宴會上用餐。當
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腐化。一些人勇敢地忍受了營養不良,並眼看家人健
康下降。不過,許多人經不起誘惑,因為當他們的上司大肆揮霍時,文過飾
非是容易的。
通貨膨脹同樣破壞了學生和知識分子們的安寧。書本很少,科學裝置稀
缺。學生們住在光照不足,不供暖的宿舍裡,他們的床就像船上的鋪位那樣
② 易勞逸:《失敗的根源》,第 66-70 頁。
① 張嘉璈:《惡性通貨膨脹》,第 64 頁。
擠在一起。教職員經常與他們同事的家庭擠在一起。肉類和油脂從他們的飲
食中消失了;有些人難得一天吃兩餐。在學術團體裡,營養不良幾乎成為普
遍現象。在戰爭後期,據《大公報》報道,教員和學生雙方都生活在“餓死
的邊緣”,“處於可以想象到的最悲慘的境地”。①健康水平下降,瘧疾和肺
結核是常見的。為了補充他們菲薄的收入,許多教員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
學任教,出賣珍藏的書籍和藝術品,或鐫刻圖章和揮毫作書以供出售。他們
的教學質量受損,而他們對政府的幻滅感上升了。②
政府確實力圖緩解官員們和在公立大學授課的教授們的經濟窘境,為他
們提供特殊的津貼、廉價的住房,和各種人為的低價供應的日用必需品。米
一度以每斤 0.10 元售給政府僱員,而在公開的市場上米價為 5.00 元。但是,
政府遲遲不同意很有意義的工資增長,因為那樣將擴大預算。在 1943 年,如
果官員們的實際工資提高到戰前水平,政府開支將增長約 300%。到 1944 年,
在官僚機構和軍隊內不滿情緒高漲,工資才得以激增——太少也太晚了,因
為當時物價上漲正如脫韁之馬。官僚機構和軍隊的道德敗壞,一直延續到
1949 年。
① 《大公報》(重慶),1945 年 3 月 19 日,第 2 版(社論);同上,1945 年 4 月 13 日,第 2 版(社論)。
② 董顯光編:《抗戰七年以後的中國》,第 112—113 頁;楊格:《中國的戰時財 政與通貨膨脹》,第 323
頁。關於結核病的發生率,一份共產黨的資料報道說: 1945 年 X 光檢查表明,重慶國立中央大學——一
所最受優待的大學——教職 員中足有 43%的人染上這種疾病。13%的男學生和 5。6%的女學生也染上這 種
疾病。《新華日報》,1945 年 2 月 20 日。這篇報道無疑需要核實。
工業部門
自由中國的戰時工業,是在很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戰爭爆發時,將
成為中國非淪陷區的地域——約佔國土的 3/4——能夠自誇的僅有大約全國
工廠的 6%,產業工人的 7%,工業總投資的 4%,電力的 4%。①但是,在戰爭的
前幾年,國民黨地區的工業發展迅速。消費需求,尤其是政府和軍隊的消費
需求,已經增長的內地居民的消費需求,為工業產品開闢了一個幾乎不能滿
足的市場。直到 1940 年,食品價格遠遠落在工業品後面,使工資保持低廉而
利潤幅度高。在 1942 年 3 月滇緬公路被封閉前,購買急需的機器、備件和進
口原料,儘管困難和奇貴,但仍是可能的。②這些有利因素導致 1943 年以前
新的工廠與日俱增(見表 12),而工業生產量在 1938 年至 1945 年之間幾乎
增長到四倍。
儘管有這樣的增長,工業生產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雖然戰時國民黨中
國的人口大致是戰前的一半,但主要工業品產量從未超出戰前水平的 12%。
1944 年棉紗、棉布和麵粉僅分別為戰前數字的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