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4/4 頁)
的那樣,他們做了為得到初步立足點所必須做的任何事情,然
後再擴大影響。在已建立的根據地,重點既放在生產運動上,也放在階級鬥
爭上。最為經常的是,階級鬥爭意味著進一步擴大減租減息。
在許多根據地——包括一些核心地區——減租減息並沒有徹底實現,或
者鄉紳們試圖取消已經執行的改革。名為“查租減租”之類的運動在各級和
各地區都可看到。許多詳細而生動的檔案報導了令人震驚的惡劣行為。幹部
因為對群眾工作缺乏理解和興趣經常受到批評。推諉和腐敗是常事。農民的
捲入常常是不規則的和勉強的。
人們應當如何理解這些報告呢?一方面,它們似乎來自鞏固的根據地,
在那裡作系統的調查是可行的。也正是在這樣的地區,人們才會期望改革進
行得最徹底和最有效。這或許暗示,在半鞏固地區或游擊區減租減息幾乎從
來沒有完成過。但另一方面,這些報告是用來刺激運動,表明還有大量工作
要做,以及揭露錯誤——簡言之,是用來作為有力的反面例子。但即使人們
① 《中共抗戰一般情況的介紹》,第 238 頁。
① 《毛澤東選集》第 3 卷,第 950 頁。
接受了這些檔案的說教性的意圖並懷疑其誇張,對這些檔案的緊迫需要也表
明瞭全面完成這些有限的改革超出了黨的能力。而且經驗表明,強制執行較
為激進的經濟政策不僅會降低生產,而且經常會嚇走和疏遠許多中農,儘管
這些政策不是針對他們的。
雖然對在中國農村進行革命變革的承諾沒有減弱,但黨的領袖們認識
到,不成熟的、計劃不周的嘗試是註定不能完成這一變革的,而抽象的說教
也沒有多少說服力。“民族主義”和“階級鬥爭”在它們能被那些對這樣的
模糊概念缺乏經驗的農民理解和接受前,必須在日常的基礎上被賦予明確
的、具體的意義。毛的謹慎與其說是缺乏信心,不如說是對黨及其軍事力量
仍然有限的能力的現實評價。而到 1944 年,在中國已經擁擠的舞臺上,一個
新演員——美國——正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美國與中國共產黨人
當日本人襲擊珍珠港時(1941 年 12 月 7 日),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
大戰融為一體了。經過 1942 年的大部分時間,美國對日本處於退卻或防守狀
態,而對中國的抗戰幾乎不可能提供直接援助。歐洲優先於亞洲,而不久前
跨太平洋的越島作戰戰略優先於在亞洲大陸上擊敗日軍的努力。由約瑟夫?W.
史迪威將軍指揮的中國-緬甸-印度(中緬印)戰區成為戰爭的一潭死水,其
重要性主要在於牽制大量日軍,並作為盟軍空軍基地的所在地。與所有其他
國家一樣,美國承認以蔣介石為領袖和代表的國民黨政權是中國的合法政
府。
為了使蔣繼續作戰(他有時暗示——或威脅說——中國已經精疲力竭,
可能無力堅持下去),並對對中國的微薄軍事援助在政治上給予補償,羅斯
福總統力主中國應被承認為四大強國之一,並應廢除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不
平等條約”。克服了英國的重重疑慮,這兩項工作於 1943 年完成。美國的長
遠目標是幫助一個“團結、民主和友好”的中國成為戰後亞洲穩定的中心。
在令人迷惑的活動的逆流下面,是美國捲入的戰略輸入——即最終日本
將主要敗於美國之手。蔣介石和毛澤東不久都看清了這一點。這兩位領袖誰
都不想為純軍事的原因抗擊日軍,如果那樣做會削弱以後對付國內對手所需
要的實力。儘管毛不可能以這樣的措詞來承認它,但他在 1938 年的論文《論
新階段》中已經預言,“國際形勢有利於我們而不利於敵人”。
在戰爭初期和中期,美國與中國共產黨間的直接接觸極為有限。1937 年
至 1942 年初美國使館官員偶爾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