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4/5 頁)
款,雖然只佔政府總
支出的約 7%,但在 1945 年上半年也推動物價持續上升。到戰爭結束時,平
均零售物價指數高出 1937 年 7 月 2600 倍。
並非社會的各個部分都同等地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一小撮囤積居奇
者、投機商和貪官汙吏獲得了大量財富。有些群體如地主和產業工人,在不
同程度上和不同時間內生活較好。但大多數民眾逐步降低到勉強能維持生活
的水平,甚至低於這個水平。表 11 表明了國民黨中國幾個收入群體購買力的
變化,雖然這並不精確反映他們的相對生活水準。例如,由於歉收、增稅和
① 楊格:《中國與援助者》,第 291、234—235 頁。關於軍隊人數,見羅曼努斯 和森德蘭:《史迪威赴華
使命》,第 267 頁;《中緬印戰區的時機消失》,第 258 頁。
① 楊格:《中國的戰時財政與通貨膨脹》,第 272—273 頁;楊格:《中國與援助 者》,第 290 頁;羅曼
努斯和森德蘭:《史迪威指揮問題》,第 115 頁;《美國 對外關係:1944 年》,第 6 卷,第 906—907 頁。
加租以及兵役和勞役的負擔,大多數農民生活得比表上所表明的貧困得多。②
另一方面,士兵、官員和教授等政府僱員,並不完全像表中所表明的那樣生
活得那麼壞,因為他們受到廉價的食物和住房這類形式的補助。
通貨膨脹對官員和士兵生活水平的損害,影響了政府的活力。早在 1940
年,官員工資的購買力已下降到戰前水平的大約 1/5。到 1943 年,實際工資
跌落到 1937 年的 1/10。雖然他們的境況因
幾個收入群體貨幣收入的購買力指數
表 11 1937—1945 年
教授 a 士兵 b 公務員 c (重慶) 產業工人 d 農民 e 農村工人 c (四川)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00
95
64
25
15
12
14
11
12
100
91
64
29
22
10
6
—
—
100
77
49
21
16
11
10
—
—
100
124
95
76
78
15
69
41 ( 4 月)
—
100
87
85
96
115
101
100
81
87
100
111
122
63
82
75
58
—
—
資料來源:
a.1937—1942 年的指數引自汪蔭元:《四川戰時物價與各級人民之購買
力》,《四川經濟季刊》第 1 卷第 3 期(1944 年 6 月 15 日),第 263
頁;1943—1945 年的指數是 6 月份比率(工薪/生活費用),《經濟史
實》第 22 卷第 177 期(1943 年 7 月),第 34 卷第 479 期(1944 年 7
月),第 46 卷第 701 期(1945 年 7 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