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政府或革 命者提出的動議,只是維持自己的權力(市古宙三:《士紳的作用:一種假 說》,載芮瑪麗編:
《革命的中國:第一階段,1900—1913 年》,第 308 頁)。作 為社會經濟發展指標的名流團體在浙江內
核地區激增的現象,在肖邦齊:《中 國名流與政治變革:20 世紀初期的浙江省》,第 59—74 頁有詳細論
述。關於 中國對地方政府一般看法的基本歷史觀點,見孔斐力:《民國統治下的地方自 治》,載魏菲德
和格蘭特編:《中華帝國晚期的衝突和控制》,第 257—298 頁;又孔斐力:《中華帝國晚期關於政體的種
種見解》,《遠東研究中心論文選》第 4 集(1979—1980),第 1—18 頁。
① 比林斯利:《土匪、大亨及光棍》,第 261 頁。
① 謝文孫:《1911 年珠江三角洲的農民暴動和市場等級制度》,載伊懋可和史堅 雅編:《兩種社會之間
的中國城市》,第 138—141 頁。
決缺少強大軍事力量的、紮根於地方的民眾運動,怎樣得以建立一個新的全
國性政府的問題。
民國政治的動向
因為中華帝國晚期政體的主要特點,與經濟和社會的主要特點同樣根深
蒂固,20 世紀前半期經歷了新與舊、創新與反動之間的常常令人困惑的搖
擺。有現代意識的愛國者希望中國復興,常以早熟的見識探索和討論大量來
自國外的當代政治思想。②然而,儘管他們的思想豐富,範圍寬廣,但是中國
政治的主要傾向是起源於清末已漸漸形成的形勢。
首先,自唐代以來,崇尚儒家思想的君主帝國藉以統治中國的大量學說
上的信條與制度上的慣例,繼續解體。③要把這一切重新予以調整並非易事,
因為所有的組成部分都在不斷變動,迅速變化。最後,一致的信仰體系和世
界觀,遴選自學成才的官僚的官方考試,專橫而戀棧不去的中央領導地位,
對司法、教育、監察和軍事權力的壟斷——所有這些舊中國政權的因素,直
到 1949 年以前都不能充分地再起作用。而 1949 年以後,不論它們的內容,
還是它們的總的結構都完全不同了。
在辛亥革命的四年內,顯然,無論是遵循清末原始自由民主動員的道路,
還是中央統制經濟的現代化道路,都不會取得真正的進展。在 1912 年—1913
年,當新組成的國民黨在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國會選舉中獲勝時,城市
名流參政的趨向仍在繼續。但是,無論國民黨還是它的競爭對手進步黨都不
過是“名流聯盟”,即使在受到限制的大約 4000 萬全部選民中,兩黨的支援
者也是少而分散。①雖然宋教仁希望他在紳商名流中的追隨者能控制新的中華
民國政府,但是,多黨政府也受到孫逸仙這樣的政黨領袖懷疑,以為它會造
成分裂。②1913 年,袁世凱鎮壓革命黨人,解散國會和省議會,結束民國初
年興旺一時的數千個地方議會,從而結束了中國的議會民主的實驗。③袁世凱
建立他的獨裁統治,包括恢復考試和加強文官以控制軍人,以及對被擊敗的
革命黨人採取檢查、監視和恐怖活動。他成功地剷除了廣泛參與地方政府的
尚未成熟的制度萌芽,但未能贏得那些新進的名流的效忠。袁世凱的事業因
恢復君主政體而招致毀滅,他於 1916 年死亡;由於把中央權威等同於恢復帝
② 先驅者政治討論的廣度和多樣性,羅伯特?斯卡拉皮諾和喬治?於:《近代中 國及其革命過程》第 1 卷
《對傳統秩序的反覆挑戰,1850—1920 年》中有論 述。
③ 關於中國專制政治和“官僚政治”(學者…官僚統治社會)的分析,見白樂日: 《中國的文明和官僚政
治:一個主題的種種變奏》,第 6 頁;也見芮沃壽的序。 關於晚清,基本專著是蕭公權:《農業中國》;
又見何炳棣:《中國遺產的顯著方面》,載何炳棣和鄒讜編:《中國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