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汪精衛、西山會議派和孫逸仙之子孫科),於 1931 年 5 月在廣州建立了一
個分裂主義者的新政權。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非常會議’組成,由此進
而在 1931 年 6 月 1 日建立了新的國民政府。②實權則握於地方軍閥之手,特
別是廣東省主席陳濟棠之手。
新廣州政權和南京政府互相斥責和非難。廣州政權聲稱只有獨裁者蔣介
石在南京辭職,它才放棄反對立場。
若不是日本軍隊在 1931 年 9 月 18 日進犯滿洲,這場衝突可能像前幾次
一樣要兵戎相見。由於中國民眾,特別是學生的抗日激昂情緒,要求停止黨
內紛爭和組織聯合政府共禦外侮的壓力變得不可抗拒。經過非常秘密的談判
和複雜的會議——包括在南京和廣州分別召開的兩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
大會,和在上海舉行的寧粵和平統一會議——之後,兩個對立政權達成協議。
12 月 15 日,蔣介石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和陸海空軍總司令職務,
只保留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的身份,“引退”回到他的故鄉浙江
溪口。
新政府於是在南京組成。德高望重但無能力的老革命家林森,被提名出
任國民政府主席。孫科出任行政院長,成為新政府的實際首腦。
孫科政府在 1932 年 1 月 1 日就職,僅存在 25 天。國民黨三大人物——
汪精衛、胡漢民和蔣介石——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拒絕與新政府合作。新
政府未能取得上海金融界的支援,因此不能履行它的財政職責。中央軍依然
效忠蔣介石。新政府的領導人被面臨的種種緊急問題壓得一籌莫展——甚至
早在 1 月 2 日就懇求(但未成功)蔣介石和汪精衛回南京,以便政府聽取他
們的建議。
孫科政府的境況日益惡化,蔣介石看準這種困境是他重新掌權的機會。
然而,反對他的“獨裁”一直如此強烈,他知道不可能恢復引退前所擁有的
職位。蔣介石、汪精衛和孫科在杭州經過三天緊張的談判後,研究出解決困
境的方案。1932 年 1 月 21 日,三人一同回到南京。不久談判紀要公佈。1
月 25 日,孫科及行政院各部會官員辭職。三天後,汪精衛宣誓就任行政院長;
1 月 29 日,①蔣介石出任新成立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作為“總理”的汪精
衛,形式上是這個政權分管民事的行政首長。然而,漸漸變得很明顯,實權
掌握在蔣介石的手中。從 1932 年直到 1949 年,蔣介石是國民黨政權中統治
① 《中華年鑑,1931—1932 年》,第 530 頁;雷嘯岑:《三十年動亂中國》,第 205 頁。
② 多梅斯:《推遲的革命》,第 439—444 頁。
① 此日期有誤,應為 3 月 7 日——譯者。
一切的領袖。
有助於蔣介石政治統治的諸因素
人們對蔣介石的評價,在他漫長的生涯中變化很大。有些中國人尊崇他
為完美的民族領袖;另有些中國人辱罵他是封建軍閥。有些外國人稱讚他是
基督教徒和民主的捍衛者;另有些外國人痛斥他是老式的儒家和殘忍的獨裁
者。然而,不論敵友,都承認蔣介石是個非凡的人。
由蔣介石來繼承孫逸仙的衣缽,比如說,在 1925 年孫逸仙逝世時,是無
從預見的。那時,國民黨領導權似乎註定要給汪精衛、胡漢民或廖仲愷;他
們三人都比蔣介石有豐富得多的革命經歷,與孫逸仙的關係也更為親密。然
而,蔣介石對於政敵有三大優勢,他之所以能當權多歸因於此。首先,他是
軍人,而軍隊當時已成為主要的政治工具。他上臺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他在
1923 年受孫逸仙指派指揮國民黨在黃埔的軍校。作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
監督千萬名軍校學生的訓練(在 1924—1926 年間僅在最初四期就有 5000 名
學生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