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6 日,漢口於
7 日,武昌於 10 月 10 日,九江於 12 月 4 日,南昌於 12 月 7 日相繼陷落。
潛伏在這種攻無不克的軍事掃蕩背後的,是國民黨左派與蔣介石周圍的反共
新右派之間不斷增長的不和。共產國際認為奪取中國革命領導權的時機已經
成熟,因此它發出指示,實行徹底革命的方針。
在此以前,英國曾採取反對中國民族主義的強硬路線,1926 年 12 月改
變方針,並且宣佈了溫和的對華新政策。然而,隨著民族主義潮流更加洶湧
澎湃,英國尋求緩和的希望破滅了。1927 年 1 月 4 日和 9 日,大量的示威者
分別衝進了漢口和九江的英國租界。英國無法派出援兵,最後透過一個歸還
租界的協議,放棄了這些租界。①
南京於 3 月 24 日陷落時,六名外國人在革命軍士兵的暴行中被殺。長江
上的英、美炮艇從江中轟擊這座城市,幫助他們的同胞撤退。集合在南京領
事館的日本人,遭到了革命軍軍官和部隊的搜查。一些人受到粗暴對待,另
一些人受到槍托的敲打,財物被毀,但未作任何抵抗。碰巧在領事館建立通
訊聯絡的海軍官兵拆掉他們的機槍,並應日本平民的要求把他們的武器藏在
一間後房裡,以免他們的武器刺激中國士兵。其結果是雖然發生了暴行,但
未死任何人,全部被救,平安無事。
這次南京事件的後果是,英國加強了在上海的防衛,並要求日本和美國
也這樣做。美國派遣了援軍,但試圖避免刺激中國的民族感情。日本外相幣
原喜重郎要求立即貫徹他的不干涉中國的原則。由反對黨政友會領導的對幣
原溫和對外政策的批評,在一段時間裡曾有所加強。此外,軍部和參謀本部
雙方都支援與英國採取聯合軍事行動,認為英國今天的困境可能就是日本明
天的困境。
幣原的想法有所不同。他認為,首先,日本真正的在華利益不在領土而
在市場。第二,如果國民政府確實想把全中國置於它的控制之下——看來這
是可能的——日本應該避免磨擦。第三,正在出現分裂的跡象,因為國民政
府內部親共分子與反共分之子之間的衝突加劇了。最後,如果中國不答覆日
本的最後通牒,並拒絕日本的要求,怎麼辦?外國支援蔣介石會使之像一個
叛徒。除了讓蔣介石自己把共產黨清除出國民政府外,別無其他有效的辦法。
當然這是他在 1927 年 4 月的流血政變以及隨後的剿共行動中所做的事。
由於蔣的反急進政變,華盛頓會議體系可望最後到位。中國終於有了一
個有希望保持穩定的中央政府,這個政府反對蘇聯——一個留在華盛頓框架
之外的強國。華盛頓列強雖有分歧,但它們並沒有完全放棄在中國互相協商
和合作的原則。不幸的是,1927 年後的歲月表明,在國內動亂不僅席捲中國
而且波及日本和西方國家的時代,在遠東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是多麼艱
難。
這段無休止的動盪歷史,將在下一章中論述。在這裡,1927 年後中日關
系的梗概應足以說明,實現一個被國內勢力所接受併為其所支援的國際秩序
模式是極端困難的。
① 關於這些發展的詳細情況,見本書上卷韋慕庭著:《國民革命:從廣州到南京, 1923—1928 年》。
蔣介石採取反共行動,展現了條約國和他的新南京政府打交道的可能
性,在同一個月裡,日本內閣易手。日本的新首相兼外相是退役陸軍大將田
中義一。作為反對黨的領導人,田中從來沒有放棄過批評其前任幣原對華政
策軟弱的機會。現在田中突然有了採取他的強硬對華政策的職位。①
在北伐的 1927 年階段,當革命軍於 5 月迫近山東省時,田中以保護日本
僑民為名派軍隊到山東。中國軍隊撤回魯南,避免了一場衝突。1928 年 4 月
北伐重新開始,田中再次派兵進入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