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4/4 頁)
了來自湖
南、江西、福建以及受蘇維埃運動影響的其他省份的外國傳教士的報告。
建立根據地的基礎工作一旦就緒,革命者必須在兩個長期戰略之間作出
選擇。第一個是放棄山區的小根據地,代之以在農村打游擊,因為小根據地
的經濟資源難以滿足大規模作戰的需要。這一戰略是透過宣傳和經濟混亂來
擴大黨的政治影響,直到游擊隊得以在全國範圍起義中奪取政權。第二個戰
略是在根據地堅持下去,並在組織和武裝群眾的同時,波浪式地向外擴大根
據地。這一戰略的目的在於有秩序地增強紅色政權的勢力,同時施惠於農民,
並促進革命高潮的來臨。⑤
按照類似井岡山的模式,沿中國南部和西部高原與北部和東部平原之間
的丘陵地帶,出現了鄂豫皖、湘鄂西以及其他少數幾個蘇維埃。這些地區有
蘇維埃存在,內戰頻繁,因此是軍隊的集結地,這意味著蘇維埃的建立與農
民的悲慘境遇之間的關聯,對此應作細緻而系統的研究。1910 年至 1920 年
間,這一地區的內戰和軍隊集結所造成的社會和經濟混亂,可能比中國的平
原等地區更為嚴重。研究平原地區而不研究這一地區就得出結論說農民的悲
慘境遇與造反的關係不大,無異於品嚐白堊而把它當作乳酪。到 1930 年,13
個左右蘇維埃約有 300 個縣在共產黨不同程度控制或影響之下。那些沒有建
立蘇維埃的游擊隊,如 1929 年 7 月至 10 月間在四川由鄺繼勳所領導的遊擊
隊,則銷聲匿跡,被人遺忘了。①
富農問題
蘇維埃著手沒收土地並動員貧苦農民,這項任務通常由革命委員會或村
和區蘇維埃承擔,這些組織最初都為來自城鎮的知識分子所支配。②這一事實
意味著缺乏政治經驗的農民只起被動的作用,而黨的基層組織有超越行政機
構的傾向。③要農民打消他們的被動和懷疑態度,在正常情況下需要 6 個月的
時間,首先他們涉足缺糧和徵稅等經濟問題,然後才涉足諸如階級鬥爭等政
治活動。④一旦被動的障礙消除,土地革命就會幫助窮人把長期深藏的對富人
的仇恨發洩出來,並激發他們更積極地參加軍事和政治活動。調動農民的這
種積極性是土地革命的實質所在。當時中共的理性思考對貧農的政治化和行
③ 例如,見《密勒氏評論報》, 1933 年 7 月 22 日,1933 年 11 月 18 日和 1934 年 1 月 13 日。
④ 亞朋德等:《中國能生存下去嗎?》,第 238—239 頁。
⑤ 毛澤東給林彪的信(1930 年 1 月 5 日),《毛澤東集》第 2 卷,第 128—129 頁。
① 胡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參考資料》,第 230 頁。規模、人口和紅軍實力 的估計出入很大。確實,
如霍夫海因茨已經指出的那樣(見本書第 213 頁④),甚 至“共產黨佔據”的概念也需要嚴格界定。雖然
鄺繼勳失去四川蘇區,但據上 海《時報》時常報道,他在川鄂湘邊區繼續進行遊擊活動。
② 關於蘇區政府的結構和職能,見勒特菲特:《中國共產主義,1931—1934 年: 民政經驗》和金一平(音):
《中國共產主義政治》。
③ 1928 年 11 月 25 日毛澤東給中共中央的報告,《毛澤東集》第 2 卷,第 51—52 頁。
④ 博古(秦邦憲)向斯諾談到這一經歷,見斯諾:《紅色中國雜記》,第 19 頁。
動化重視不夠,這不能不說是個嘲弄。黨始終把它的注意力和熱情貫注於城
市無產階級,但無產階級卻陷入經濟鬥爭的泥沼,要求更多的工資和更好的
工作條件,而這兩種利益的政治意義都很有限。
中共的土地政策成為斯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