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③廣州起義失敗後,攻佔主要城市
的企圖被擱置起來,直到 1930 年夏李立三採取新的行動。革命顯然處於低
潮,不可能期望大的行動。
建立根據地的必要性
在接近 1927 年年底時,只採取了一些小規模的行動,包括在人跡罕至的
地方建立根據地,如井岡山、大別山、洪湖地區、川北和廣西的左右江,在
這些地方造反者可以安身和堅持鬥爭。④但是,革命者卻不得不問:有建立根
據地的必要嗎?他們能得到農民的支援嗎?從偏僻山區的角度看,革命的前
途是什麼?
在井岡山蘇維埃建立初期,毛就告訴他的戰士們:
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
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鬥爭的根據地。敵人不來,我們就在這裡練兵,發動群眾,敵人來了,
我們就靠這個家和敵人作戰。我們以家為依託,不斷向外發展,把我們四周的敵人一點點地吃
掉、趕走,我們的日子慢慢地就好過了。
事實上,從事建立根據地的紅軍戰士和他們的黨需要人和錢,這隻能靠沒收
富人財產並分一些給窮人來取得。貧苦農民由於害怕報復,不願參與土地和
財產的沒收和分配,除非紅軍的防衛強大到足以保護他們,並對新的財產製
度採取永久性措施。一旦新制度建立,紅色政權就能合法地徵兵並向人民徵
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像軍閥的轄區,但軍閥保護豪紳而不保護貧苦農民。
黨希望透過建立一支能維護新財產製度和紅色政權的足夠強大的軍隊,進行
社會和經濟上的變革,以收到激發窮人和被壓迫者的忠誠的效果。毛澤東和
其他少數像方誌敏這樣的人是相信這一戰略的,而張國燾卻認為農民是觀潮
派,而且只關心自身的生存;只有當紅軍取得勝利時,他們才會支援紅軍。
按照張國燾的觀點,發動農民完全
取決於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力量;與土地政策無關。①
由於重新分配了土地,農民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這來自另一訊息和評
論來源——掌握華中共產黨人第一手情況的傳教士和外國記者。早在 1931
年,《教務雜誌》(一份首要傳教士雜誌)上一篇文章承認,這些共產黨人
“儘管不信神”,卻得到成百萬農民和工人的支援”。②像《密勒氏評論報》
(一份上海出版的美國雜誌)那樣的期刊曾在 1933 年和 1934 年全年報道過
③ 蕭作梁:《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權力關係》,第 147—148 頁。
④ 關於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環境適應學”,見羅伊?霍夫海因茨以此為題的論文,該文載鮑大可編:《中
國共產黨的現行政治》。在霍夫海因茨的這篇論文和較早的論文《秋收起義》(《中國季刊》第 20 期)中,
他忽略了井岡山農民協會的存在。毛澤東在 1928 年 11 月 25 日的報告(《毛澤東集》第 2 卷第 61 頁)中,
提到在他到井岡山前一年多時間裡黨在當地群眾中的基礎工作。關於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見陳志讓以《意
識形態與歷史》為題報道的 1980 年 7 月 7 日和 8 日與井岡山博物館館員的詳細討論(靜電覆印供交流用)。
① 黃永勝記錄的講話,《紅旗飄飄》第 13 集,第 8 頁。見毛澤東 1928 年 11 月 25 日的 報告,《毛澤東集》
第 2 卷,第 28、47—48 頁。
① 張國燾文,《明報月刊》第 46 期,第 99 頁。
② 《教務雜誌》,第 13 期(1931 年 6 月),第 468 頁。
農民對共產黨人的支援。③當共產黨出發長征時,亞朋德和 A.J.比林漢考察
了共產黨原先統治過的地區。在那裡他們發現農民們喜歡的是共產黨,而不
是國民黨。④正是這種支援使紅色政權在長征前得以生存,並使游擊區在長征
後得以保持。令人不解的是,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學者們普遍忽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