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1/4 頁)
與教育革新:中華職業教育社個案,1917—1927 年》,《現化中國》第 4 卷第 2 期(1978 年 4 月),第
168 頁。
④ 1981 年 8 月 15 日葉良材(音)私人通訊。葉良材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財務秘書(1932—1978 年),助
理司庫(1935—1978 年)和理事(1962—1978 年)。
應僅僅是基金管理辦公室,也應是現代科學的強有力的推動者。⑤基金會坐落
在北京一所以前的親王府內,1926—1927 年批准把研究補助金給予 13 所院
校、3 所研究所、5 個文化教育組織以及一個未歸類的領款單位,總金額達
419906 元。⑥當有人責備基金會不透過政府當局而由少數幾個人處理大宗款
項時,任回答說,這正是中華基金會的力量所在:它杜絕了政府濫用基金去
打內戰。⑦總有一天,當日、英、加、法、德和其他西方國家在華教育活動
經過較為充分的研究時,①人們可能在較為寬闊的範圍內評價美國的影響,這
種影響將包括洛克菲勒基金會對中國醫學和其他科學的支援。英、法、意退
還的庚子賠款部分也用於教育。
⑤ 任鴻雋:《五十自述》,“1925 年”。
⑥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活動報告(1925—1945 年)》,第 5 頁。
① 例如,1922—1923 年德國生物學家兼哲學家漢斯?德里施在南京和北京講演形而上學,而主持人張君勱
挑起關於“生命的科學與哲學”的學術論戰,見費俠莉:《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第 94—135 頁;
郭穎頤:《1900—1950 年中國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第 135 頁—160 頁;和彼得?巴克:《美國科學與
近代中國,1876—1936 年》,第 190—196 頁。
南京十年期間的高等教育和國家建設
儘管 20 年代國民革命處於危機之中,所有這些非政府事業的成長已經在
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出現了。外國人為發展中國新教育建立基金和提出意見
的活動程度,被馬克思主義者譴責為文化帝國主義,並不可避免地成為渴望
建立完全主權國家的一切愛國者關心的根源。國民政府於 1928 年成立②時,
這個國家經歷了一個相對和平的難得的間歇期。在南京政府的統治下,名義
上的和平和統一給了青年知識分子較大的機會,他們曾經作為新文化的開路
先鋒開始其生涯,而現在已經臻於成熟。許多人覺得國民政府重大政策的立
場大多是可以接受的,而從 30 年代中期開始,明顯地有一個補缺的過程,學
者正在進入政界。多年來這些知識分子保持著密切聯絡。在他們奮鬥的一切
領域——不管是促進科學和現代醫學,社會改革,研究中國經濟,或發展新
思想和新文學——他們感到現在終於抵達真正的國家發展的門口。他們認
為,軍閥時代的結束可以被看成是一個更大的歷史過程的積極成果,他們自
己曾經在不同程度上參加了這個過程。
中央政府的領導
南京政府教育部的政績至今還沒有得到評價。這當然涉及識字、學校、
師資培訓和高等教育以外的一系列問題。從 1928 年起,南京政府的即期目標
是表現新上升的中國民族主義,並開展“恢復教育權”運動,即要求一切外
國設立的教會學校在教育部登記,以及所有這些院校中的領導人都必須是中
國國民。一個結果是維護國家在教會學校中反對強制性宗教教育的權威——
這一目標既體現了自由主義西方的科學理性主義,也表現了現在掌權的國民
黨獨裁製唯恐喪失的民族主義。對教會院校這一世俗性的挑戰是在 1925 年首
次提出的。1927 年後這一政策延續下來,而且執行得更加嚴格。它不僅涉及
外國對中國的政治控制問題,而且在更深層次上涉及世俗的價值觀或宗教福
音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