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2/4 頁)
田漢(著名的劇作家)、鄭伯奇(創造社的創立人
之一)和魯迅。雖然魯迅有幸致開幕詞,但在左聯的權力機構中,他顯然被
昔日的論敵和黨的活動家孤立了。左聯的書記職務先後由馮乃超、陽翰笙和
周揚三位黨員擔任(後兩人與夏衍和田漢後來成為“四條漢子”惡毒幫派)。
在 1936 年“兩個口號”之爭中,魯迅曾著意攻擊他們。可以推斷,初期的欣
喜過後,魯迅只當了一個有名無實的領袖,既無權力,與黨的活動分子的關
系也不友好。
左聯的兩份正式檔案——在成立大會上透過的《文學的理論綱領》,由
左聯執委會起草的題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的長篇文告,同
魯迅含糊不清的開幕詞一樣,都沒有切中要害。《綱領》號召左聯成員“站
在無產階級的解放鬥爭的戰線上”,“援助和從事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
但它對無產階級文學既沒有確定其含義,也沒有確定其範圍。文告中提出了
三條關於寫作的指令:第一,左聯作家必須“注意中國現實社會生活中廣大
的題材”,尤其是那些直接與革命目標有關的題材;第二,左聯作家必須“從
無產階級的觀點,從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來觀察,來描寫”;第三,他們的
文學形式“必須簡明易解,必須用工人農民聽得懂以及他們接近的語言文字;
在必要時容許使用方言”。①除第三條指令外,這個檔案再次沒有把無產階級
文學,或革命文學,完全限定在工農兵的框架內,像毛後來在延安文藝座談
會上的講話中所做的那樣。它提倡文學的“大眾化”——大概反映了瞿秋白
的意見,但爭論限於語言。如共產黨學者劉綬松曾指出的那樣,這兩份檔案
未能給左翼文學提供真正的無產階級的推力。②檔案將左聯的立場、組織和任
② 根據官方史料,早在 1928 年末,中共江蘇省委曾派夏衍、李初梨和馮乃超與 魯迅聯絡,計劃組織統一
戰線。見《左聯時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第 353 頁。 參加左聯成立大會的盟員名單收入《中國現代文藝
資料叢刊第一輯》,第 155—157 頁。
③ 哈里特?C。米爾斯:《魯迅:1927—1936 年,在左翼的年代》,第 139 頁。
④ 丁易:《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及其和反動政治的鬥爭》,載張靜廬編:《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第 2
卷,第 42 頁。
① 《中國現代文學史參考資料》第 1 卷,第 290—291 頁。
② 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初稿》第 1 卷,第 214—215 頁。
務,解釋為首先是文學先鋒和宣傳機器,振興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學居於次要
地位。這樣,在左聯屢遭政府查禁的為數眾多的出版物中,出現了教條主義
的批評有餘,而有新意的好作品不足的現象。
左聯強調思想正確,組織嚴密,但並不強調文學的創新;就這點而言,
它與蘇俄的拉普相似。它試圖確定一個與所有其他思想信仰的“他們”相對
立的“我們”群體。①而且像拉普一樣——有些左聯成員與它有直接的理智上
的聯絡,左聯十分活躍,但不是在提拔新的無產階級人才上,而是在挑起意
識形態的論戰上。左聯七年的歷史,充滿了針對各種各樣“敵人”的連續不
斷的論爭。從魯迅與自由派新月社的論戰開始,左聯接連與“民族主義文學”
的保守派倡導者們,與傾向左派的“第三種人”作家們,最後又在關於“大
眾語”的爭論以及與 1936 年左聯突然解散有關的著名的“兩個口號”的爭論
中,與自己的某些成員展開了鬥爭。
序幕:魯迅與新月派的較量
左翼聯盟最難對付的敵人起初不是來自右翼——國民黨政府從未把力量
集中在文學領域,而是來自中間派。甚至在左聯建立前,組成創造社和太陽
社多數的留學日本的文人,一直與新月社周圍的英、美派不和。由於新月社
的一些成員與陳源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