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5 頁)
下降
了;另外六種既沒有增長,也沒有下降。①最重要的手工業——養蠶業和織布
業——在這 10 年中下降了;其他農村工業如刺繡、地毯編織、草編、高檔花
邊、榨油、造紙、茶和糖生產,也下降或停滯。影響養蠶業和織布業需求的
變化,有必要評論一下。首先,合成纖維開始取代中國絲,而中國絲曾長期
用於生產在西方主要市場出售的服裝。1923 年至 1930 年間,中國絲在紐約
的價格下降了 67%。②這一更替迅速減少了浙江、福建、廣東外貿公司對絲線
和綢緞的需求。①此外,合成纖維大量輸入中國,以致逐漸把國產絲從杭州這
樣的市場排擠出去。②西田伯太郎,一個絲織業的日本考察者指出,20 世紀
20 年代後期,增長的合成纖維對中國的出口,是“最近期間”對蕭條的中國
絲織業的又一個嚴重打擊。依他看來,這已使日本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絲生產
國。③
中國的棉紡業也未能逃脫困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棉布價格上升
給新的農村織布中心帶來了繁榮,商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織機和棉紗以擴大布
匹的生產。但是 1920 年以後,外國棉織品重新開始與手工布(土布)競爭。
④在天津和青島的日本紗廠,以前把他們大部棉紗賣給中國商人,由他們提供
給織布中心。但在 1920 年至 1924 年間,這些紗廠裡的機械化織布機增加了
三倍多。到 1924 年—1925 年,這些紗廠已開始生產優於土布的機制布。當
日本紗廠在口岸城市擴大生產時,中國紗廠僅能維持,受困於工人罷工、經
營困難和缺少週轉資金。少數像濰縣(山東)那樣的織布中心,設法獲得了
便宜的機紡棉紗供手工織布的需要,還能繼續經營下去。但是這損害了別的
像高陽(河北)那樣的織布中心,它們廉價銷售。⑤1926 年高陽僅生產了 544125
匹布,而 1921 年卻超過 100 萬匹。⑥其他織布中心也受到同樣的影響。⑦
這一時期引起市場不穩定的主要根源可能是內戰。1924 年至 1927 年發
① 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第 3 卷,第 64—65 頁, 貿易統計數字取自海關
報告。
② 同上書,第 3 卷,第 4 頁。
① 同上書,第 3 卷,第 7 頁;東亞研究所:《中國繅絲的世界地位》,第 63 頁。
② 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 1840—1949》,第 3 卷,第 5 頁。
③ 同上。
④ 同上書,第 3 卷,第 17 頁。
⑤ 同上書,第 3 卷,第 18 頁。
⑥ 同上。
⑦ 同上書,第 3 卷,第 19—25 頁。
生了恐怖的暴行,使千百萬農民遭難。明爭暗鬥的軍閥們向農民徵收各種新
稅和派款——這一負擔又由於鐵路阻塞和貯藏裝置減少造成銷售下降而加
重。①就是在 1916 年,22 省中也只有 9 個省斷斷續續地爆發戰爭,但是在 1925
年至 1928 年間,暴力看來嚴重影響了大約 15 個省。②山東遭到特別沉重的打
擊,每年有幾十萬農民由於害怕喪命而逃往別的省份。一份日本人對這一時
期軍事活動和農民自衛組織的研究報告,描繪出一幅各階層遭受恐怖和苦難
的情景。
不僅到處有縱火、偷竊、強姦,猶如野獸在肆虐,而且謀殺和綁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乾的。
此外,徵集的軍糧被匪幫們搶走之後,各種軍閥部隊又強奪更多的糧食。就這樣,同一個地方
的農民遭到外來者接二連三搶劫。土匪和軍閥的隊伍逃走時雞犬不留。人民流離失所,無以果
腹,處境極為悲慘。他們離棄自己的家園;老人、青年和婦女都在向滿洲和南方逃去。移民潮
水般向外湧去;不管時光怎樣流逝,同樣的情況仍在繼續。③
頻仍的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