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頁)
校和傳統學塾相比,農民更難進入,所授科目對他們又不太有用,新式學校
被理所當然地視為徵稅於民而無利於民。民眾忿怒的另一個目標是地方自治
機關本身;有的專案,如為造選民名冊而進行人口調查,使民眾害怕是徵收
人頭稅的前奏。普遍以地方寺廟充當學校或自治機關之用,觸犯了民眾的宗
教情感。自治運動早期接二連三地引起騷動,導致縱火焚燒新式學校和自治
運動領袖的住宅。地方名流使自己陷入一種境地,即看來是最進步的改良與
① 芬徹:《中國的民主》,第 112、223 頁。
① 參閱《劍橋中國史》,第 12 卷,第 4 章,P。E。揚所著論袁世凱獨裁的段落。
② 肖邦齊:《中國名流與政治變革》,第 31—34、186—190 頁,和各處。
發展計劃,卻被視為經濟上的剝削和文化上的觸犯。①自治正迫使改良派的名
流與保守的農民進一步分開,而不是創造出一種由名流領導和民眾支援的充
滿活力的地方政治。縣級名流上下都無同盟者,既不大可能從下而上地改革
中國的政治制度,也不大可能成功地與復甦的官僚政治國家競爭。②
① 參閱本書第 6 章(比昂科著)。
② 王樹槐:《清末江蘇地方自治風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6 集 (1977 年 6 月),
第 319—327 頁。馬飛文:《川沙的地方自治與當地民眾,1911 年》,《遠東研究中心論文選》,第 1 集
(1975—1976 年),第 47—84 頁。羅克 珊?普拉茲尼阿克;《中國農村的社會與抗議:辛亥革命前夕的
抗稅與縣鄉政 治》(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論文,1981 年)。
區域政體
從構成憲政運動的提議、章程及地方權力競爭的一片混亂中,出現了一
些改組地方政府的具體活動。由於中央政府失去在地方貫徹其意志的能力,
這類活動首先在省的保護下紮下根來。這一情況實不足為怪。活動是從山西
省的軍閥領袖閻錫山的計劃開始,他打算透過把新的重點放在村級組織,以
便更好地控制山西。省裡的這種創議由於是從軍事掌權者開始的,所以不大
可能很重視民眾動員或參與。儘管這種計劃無不冠以“自治”的美名,但是
實際重點卻完全在另外的方面。
山西計劃
由山西督軍閻錫山在 1917 年創始的“村制”,是能說明下面過程的例子,
官僚政治的解決辦法是從自願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綱領中產生出來的,並最終
成為民國時期地方政府的主要統治形式。閻錫山的村制是兩種趨向的產物,
兩者的意圖都是保守的:第一,袁世凱(在 1913—1914 年)取消縣和省的自
治,接著推行區的地方行政“實驗”制度,區是縣以下大體上與傳統的鄉規
模相同的單位。根據袁世凱 1914 年的計劃,這些區由任命的區長管理,區長
實質上是縣政府的助手。區被閻錫山採納作為縣與村的橋樑;每縣三至六個
區,主要作為警務與稅務的行政當局而發揮作用。第二,閻錫山利用鄉紳想
透過教育和改造公共道德以求得鄉村復興的積極參與的傳統。
山西村制的起源可追溯到鄉紳領導的模範城鎮河北省翟城;翟城實驗後
來在 20 世紀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作為定縣計劃的基礎而很有名(見下)。
翟城米氏家族積極參與地方教育和自治,甚為成功,縣知事孫純齋宣佈該鎮
為模範鎮,後來該縣本身又為模範縣。孫純齋於 1914 年任定縣知事。兩年後
他被閻錫山選為山西省省長。不管他的提升是否歸因於他在村級行政管理上
的獨特經驗,他抓住這個機會力促他的恩主閻錫山推行他振興地方政府的方
法。孫純齋任職不到一年去職,但這種新的行政體制仍然是閻錫山實行地方
控制的基本戰略。①
閻錫山的新村制正像它的發展所顯示的,與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