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1/4 頁)
總”司令部所在地徐州市周圍,該市處於隴海與津浦鐵路交會的戰略位置上。
這次會戰使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和中原野戰軍的司令員陳毅、劉伯承和陳賡
的合作達到了頂點,他們在這一地區已共同作戰了一年多。
雙方正規部隊的兵力大致相當,每方都擁有 50 萬人以上。但是,共產黨
已有很發達的民眾支前網路,能夠另外動員 200 萬農民從事支援戰場作戰所
必需的大量後勤工作。軍方和民眾的支前工作實際上擴充套件到江蘇、山東、安
徽和河南四個省,由鄧小平領導的特設淮海總前委協調。政府軍的主要司令
官是劉峙、杜聿明和黃維,劉峙任總指揮,蔣介石還像最後一次滿洲戰役那
樣親自督戰。
淮海戰役大體上——雖然不是精確地——是按照 1948 年 10 月 11 日發出
的、毛澤東起草的三階段“作戰方針”展開的。整個戰役如計劃指示的那樣,
在兩個月之內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是殲滅黃伯韜兵團。這一任務是陳毅的
部隊在隴海線徐州和大運河之間的碾莊附近的會戰中完成的,這次會戰按計
劃持續了兩個星期,從 11 月 6 日至 22 日。
第二階段,11 月 23 日—12 月 15 日,位於徐州以南、靠近津浦路的雙堆
集一帶的政府軍被殲。共產黨原估計政府的援軍將會來自隴海線的東端,即
從青島海運來。然而蔣介石卻命令由黃維指揮的部隊從華中開來增援。縱然
有這種變化,黃維兵團還是被迅速合圍。由安徽蚌埠附近淮河地區以北派來
救援的縱隊,被共產黨的遊擊部隊趕了回去,從徐州出動向南增援的大部隊
也沒能靠近黃維,因為他們自己也被包圍,並在戰役的第三階段中被殲滅。
① 《中國內戰》,第 142—144 頁;《中國的軍事戰役》,第 165—167 頁;毛澤東:《關於平津戰役的作
戰方針》,《毛澤東選集》第 4 卷,第 1367—1371 頁;《美國對外關係,1948 年》第 7 卷,第 532—535、
557、592、638—640、643—650、663—673、680—681、691—693、700—705、723—725 頁;《美國對外
關係,1949 年》第 8 卷,第 19、30—31、36、44、46—59、71—72、75—77、87—88、98 頁。
第三階段,也不是在共產黨原計劃所預料的作戰地點作戰,而是在徐州
西南的一個地區——蘇皖邊界的陳官莊一帶展開。共軍把政府軍的三個兵團
裝入口袋,並就地予以消滅。這支徐州地區的主力總計近 30 萬人,他們是按
照蔣介石增援黃維的命令出城後
被圍的。由孫元良率領的先遣兵團遭到包圍,實際上在 12 月初就已被殲。杜
聿明指揮的是徐州的殘餘守軍以及邱清泉和李彌部。杜的軍隊最終被陳毅和
劉伯承的聯合部隊團團圍困,靠空運不能得到充分供應,陷入幾近餓死的地
步。在 1 月 6 日至 10 日的攻擊中,他們終於全軍覆沒。
在淮海戰役期間,政府又損失了 50 萬人的軍隊,其中 30 萬人被俘,其
餘非死即傷。司令黃伯韜和邱清泉陣亡,黃維和杜聿明被俘。孫元良和李彌
將軍分別化裝成乞丐和商人逃離戰場。這一失敗消除了政府在長江以北的最
後一道主要防線。①
對於在淮海的失敗,蔣介石及其指揮官們只能指責他們自己。這一戰役
不僅標誌著政府在中國大陸的有效抵抗的結束,而且也標誌著多年來已成為
國民黨作戰特徵的軍事失誤、管理失當和叛逃現象已達到頂峰。據信蔣介石
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戰的決定,而不是像所建議的那樣撤向淮河這一天
然屏障,而且他把這個戰場的總指揮權交到並非他最得力的將軍劉峙和杜聿
明的手中。最後,在戰鬥進行期間,他還親自幹預作戰計劃,釋出作戰命令,
這是他的一貫作風。由於權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