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3/4 頁)
清楚,從 1912 年(當時毛澤東 18 歲半,在革命軍
中當兵半年以後又繼續求學)到 1949 年(當時他成為統一的中國又有稱號又
有實權的統治者)這一時期,是中國政治、社會、文化諸方面影響深遠的不
斷大變革時期。在毛澤東一生的前 50 年中,他事實上經歷了這個國家歷史上
好幾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時代;形成他對中國諸多問題的觀念以及如何解決這
些問題的想法的經驗,因此不僅每隔十年,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每年都有重
大變化。使毛澤東思想與活動十分複雜的記載在一定程度上條理化和清晰明
確的這一努力,採取部分地編年,部分地按題論述的方法。首先考察毛澤東
從成年初期到 1927 年的政治思想發展,他 1927 年第一次投身於有獨有特徵
的農村革命鬥爭。
從學生運動到農民運動,1917—1927 年
不論就年齡還是就經歷而言,毛澤東都是五四運動那一代人中的一員。
從 1915 年《新青年》創刊起,毛澤東就在新思潮的影響下,度過了他在政治
組織和政治研究中的見習期。他作為革命者的經歷實際上是在五四示威遊行
之後開始的。
儘管毛澤東有許多非常鮮明的個人特點,從整體上看,他仍具有這一群
體所共有的某些屬性。最重要的一點,它是過渡的一代。當然,每一代人都
是“過渡的”一代,因為世界在不斷地變化,但是,毛澤東的一生以及他的
同時代人的一生所跨越的,不僅是中國發展的不同階段,而且是不同的時代。
適應西方衝擊的過程,從 19 世紀中期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 20 世紀中期,
甚至更久;但是,五四時期標誌了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在此之後,或許再也
沒有同樣偉大的時期了。一句話,老一輩人對中國方式的持久的優越性深信
不移,並以此自慰,五四這一代人對這一點是知道的,不過他們決不可能懷
有這種簡單的信仰了。他們中間的一些人,包括毛澤東在內,很快就信奉了
西化的意識形態,並終生不渝;但是大多數人則始終既深深地帶著相信中國
人內在能力的烙印,又深深地帶著他們曾經否定過的傳統的思想方式的烙
印。於是這些人就註定了在經久不變的政治上和文化上模稜兩可的境況中過
活。
毛澤東二十來歲以前的政治觀點,只能從當代零碎的資料、他自己的回
憶錄,以及多年以後別人的回憶錄中看到。①他第一次清晰地出現於我們的視
野,是大約 23 歲時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 1917 年 4 月出版的一期《新青年》
上。
雖然毛澤東的這第一篇文章,是在他受到任何顯著的馬克思主義影響之
前很久寫的,但是,這篇文章展示許多後來可以見到的他的人性品質和思想
線索。貫穿全篇文章的最大憂慮,也可以說是耿耿於懷的思想,就是憂慮中
國會亡國。亡國,這個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普遍為中國人談論的話題,
在這篇文章的劈頭幾句被有力地提出來:
國力疲�酢N浞綺徽瘛C褡逯�逵��漲髑嵯浮4松蹩捎侵�窒笠病!��な遣桓模�跚壹�
甚。……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於命中?何有於致遠①?
① 關於毛澤東早年的生活和思想的全面敘述,可見於李銳撰寫的毛澤東早年的 傳記,最初發表於 1957 年,
書名《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這部著作已由安東尼?S。薩里蒂翻譯成英文,由熊玠編輯,宣道華
作導言。而今,李銳已推出這部著作經過大量修改和擴充的第二版,書名改為《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
這個版本收入大量新資料,包括一整章敘述五四前後毛澤東思想的資料,這一章原載於《歷史研究》 1979
年第 1 期,第 33—51 頁。今後第二版版本應被視為標準本。在一些情況下,為便於非漢學家讀者閱讀,我
也引用英譯本。
① 二十八畫生(毛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