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饈�1877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當人們在全球變暖而心存恐慌的時候,2007年2至6月為強潮汐時期,歐洲的天氣又變得異常的寒冷。
如果你仔細看溫室氣體列表,第一位赫然是地球萬物賴以生存的水蒸氣,其作用遠遠大於其他溫室氣體的總和。當溫度高的時候,水的蒸發也會加速,會吸收大量的熱,同時對流也會增加,最終使得溫度並不能簡單升高。
氣候變暖的所有推斷,都排除了水蒸氣的巨大作用,並且基本忽略了氣體在目前大氣溫度下的對流傳熱。按常理,地面附近被加熱的暖空氣會與上面的冷空氣發生交換,我們知道每升高1000米氣溫會下降好幾度,平流層裡就像一個大冰窟,溫室效應在這裡並不起任何作用。
根據氣候變暖的理論,甲烷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甚至有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裝置,直接吸收牛排出的甲烷,使人類免受其害。而實際上,大型的沼澤才是地球最大的甲烷庫,地球上所有的牛排放的甲烷在它面前是相當微不足道的,如果按環保人士所擔憂的,必須給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做一個大的蓋子了。
根據這一套理論,恐龍滅絕的原因則主要是由於自己排出的甲烷氣體所引發的強烈的溫室效應。這種理論還堂而皇之地成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只能說無知和好笑。如果這套理論成立,恐龍釋放出來的甲烷在“燻”死恐龍之後,又去哪裡了呢,累積到今天,地球已經變成一個火球了。
目前我們正處在第四季冰川后期,氣溫並不算低,如果太陽再次運轉到銀河系中的某個位置,人類可能將要面臨著又一次巨大的冰期,這也正如20世紀70年代人們所擔心的那樣,人類將萬劫不復。
乞力馬扎羅山的雪確實化了,但是撒哈拉沙漠這些年可是正經變綠了很多,非洲降水增加了不少,各種動物數量都有所增加,這些顯然是持有氣候變暖理論科學家不願意接受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氣候變暖的“道具”
在哥本哈根大會期間,很多環保主義者扮著北極熊,用傷心的淚水希望引起與會各國代表或政要的注意,希望大會透過嚴格的二氧化碳氣體減排指標,拯救脆弱的地球。這段時間一幅北極熊殘食幼子的照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成為北極熊的數量生存環境因人類活動而不斷減少最直接的證據。
2004年,美國科學家在波弗特灣發現了4只被溺死的北極熊。這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北極熊是天生的游泳健將,它體形呈流線型,熊掌寬大猶如雙槳,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裡,可以一口氣暢遊40至50公里。
但支援氣候變暖理論的科學家迅速找到了答案,氣候變暖所導致的北極冰蓋退縮。有報道說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冰已向北撤退了260公里,這裡的北極熊必須遊過相當長的一段距離才能找到結實的冰層。漫長的海上尋食之路導致北極熊精疲力竭,如果碰到海里的大風浪,就很容易被淹死在海里。
經過不斷的宣傳,北極熊的數量成為衡量氣候變化的重要標誌。這種棲息在北極冰蓋上的大型哺乳動物,是諸多受氣候變化影響動植物中最具象徵性的代表符號。與北極熊一樣,候鳥、斑嘴鴨、鳴蟲、揚子鱷以及其他一些動植物全被認為是氣候變暖的最直接受害者。
而實際上,經過數萬年的進化,北極熊是名副其實的北極霸主,雙掌的力量可以破開厚厚的冰面。在捕食白鯨時,由冰上向水中撲去時可以一擊重創白鯨,它們有超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才能躲過幾次小冰期而存活下來,就因為幾具屍體就斷定北極熊被淹死了,實在是有些牽強。
有毒化學物質、石油開採業的發展、過度捕獵,是北極熊目前面臨的主要威脅,頻繁的人類活動使其棲息地不斷縮小,這些都是北極熊數量減少的原因。
從食物鏈來看,北極熊如果食物大量減少,這將直接導致生存的困難。人類的過度捕撈、海洋的汙染,人類活動頻繁壓縮其生存空間,都可以對北極熊數量造成影響。最後卻將罪名推到了二氧化碳身上,實在是冤枉。
由於北極熊活動範圍非常廣,它的數量一般情況下很難統計,在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直升機、衛星遙感等各種手段都已經用上了,但恐怕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同地區的北極熊,“居住條件”(即海冰狀況)不同,“社交範圍”也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只在本地活動,有些足跡可以延伸很遠的地方。現在監測到的北極熊數量僅僅是可見的數量,更早期的一些數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