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便當即一一屠殺。《紐約時報》記者德丁對日本軍在城裡屠殺中國士兵的情景證實如下:
藏在戰壕內橫洞裡的一小群士兵被抓獲,他們在防空壕的入口處,不是被槍殺,就是被戮死。然後,他們的屍體被拋進並填埋在戰壕內橫洞裡。也有用坦克的炮口對準被捆綁起來計程車兵們進行轟擊的。當然,一般處死的方法是用手槍射擊的。
(洞富雄編:日中戰爭 資料8《南京事件》2,第291頁)
鈴林二郎敘述光華門裡的屠殺與中山門城門外屠殺的情景不大相同。第16師團輜重兵仲煙靖七於12月12日與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看到屠殺的方法有些不同。信中說:
12月13日入城。城門四道,有一尺左右厚的城門,堆積著數千袋土包,士兵要搬走它後進入城內,那是要付出很大力氣的。在門外,有五十、一百個中國兵倒在那裡,似乎是一百五十餘名俘虜兵頭並頭地排在一起,被日本軍用機槍掃射死的。其中好象混入了中國高階官員。這好象是九師團乾的。(《大屠殺》第61頁)
這150餘名中國被俘官兵到底是怎樣被屠殺掉的呢?仲煙靖七屬第16師團,他說“好象是第九師團乾的”當然並不是他親眼所見。記者鈴木二郎卻是悲劇的目擊者。他說:在那裡,我第一次看到了令人恐怖的悲慘的大屠殺。俘虜在二十五米寬的城牆上排成一行,一個個被用刺刀刺落在城外。
在城牆上,許多日本兵舉起刺刀,使勁地吆喝著,直向俘虜的胸膛或腰部刺去,只見鮮血飛濺,陰森森的氣氛使人毛骨悚然。
在那裡,我又看到了日本士兵'前一天在中山路勵志社(迎賓館)把我錯當成中國人'企圖刺殺我的一幅兇相,我目睹那種慘劇,不久就茫然若失,當場就呆住了。
可是,就在這一殘酷屠殺的情景中,出現了不可理解的現象,使我無法忘懷,那就是被刺後落下去的俘虜們的態度,他們的表情。
在死神面前,有的露出滿意的微笑,有的時而哈哈大笑,期待著死亡的到來。(見《丸》,1971年11月特大號《日中戰爭全貌》專輯)
12月16日,東京朝日新聞新聞社的隨軍記者橫田曾就俘虜中國官兵的“戰績”發出一篇新聞電訊稿,其中說:
在烏龍山,幕府山炮臺附近的山地裡,兩角部隊俘虜了一萬四千七百七十七名從城南潰退下來的敵兵。總之,那是前所未聞的大批俘虜,因而抓獲的部隊似乎吃驚發愣,以致於我方由於人少是無法相比,應付不過來……
這麼多的俘虜日本軍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橫田記者曾在電訊稿中提到給這些俘虜吃飯就是大問題,但未報道處理結果。兩角部隊指的是第13師團第65聯隊。該聯隊的隨軍記者秦賢助後來在回憶錄中對處理這批俘虜作了回答:
屠殺事件從15日下午就開始了,到晚上達到了頂點。
甚至被稱為“精銳的白虎隊”也屠殺其俘虜?這難道是白虎部隊的過錯嗎?是所謂富有人情味的部隊長兩角大佐的意圖嗎?抑或是師團長即荻洲部隊長荻洲立兵中將所選擇的處理方法嗎?
軍司令部曾向中央(參謀本部陸軍省)請示了幾次,最初發來的電訓是“好好謀劃!”這一道命令很不明確,也沒有關於處理俘虜的方法。一再請示後,發來的電訓也是“研究處理!”如何研究好呢?軍司令部覺得為難,於是第三次請示,得到的命令是“由司令部負責處理!”軍司令部認為中央的態度暖昧。為迎接朝香宮中將而舉行的入城式迫在眉睫,軍司令部十分焦急。“殺掉吧”,軍司令部就輕而易舉地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在城內,日本軍已經屠殺了俘虜,並掃蕩殘敵,直到看不到一箇中國士兵。而且,日本軍認為在缺乏糧食的情況下,只有殺掉2萬俘虜。
……再說,無論哪一個部隊在大陸戰線上連戰連勝後,都驕傲非凡,得意忘形的。結果什麼都幹了。(《沾滿了俘虜血跡的白虎部隊》,載《日本週報》第398號)
秦賢助說“屠殺事件從15日下午就開始了,到晚上達到了頂點”不完全準確,日軍南京大屠殺在接近南京城便開始了。
洞富雄先生就屠殺2萬名俘虜的請示問題提出疑問,認為可能是一種誤傳。他說:
在秦賢助的回憶錄中,有一點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關於對2萬俘虜的處理問題。據說軍司令部曾再三請示參謀本部和陸軍省,而中央態度暖昧,每次都命令“處理”。然而,我認為軍司令部就處置俘虜問題請示中央的說法可能是一種誤傳。可以認為,軍部就處置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