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由於倖存者九死一生,陸陸續續地從敵人的魔掌下逃出南京,用親眼目睹的事實向身邊的人訴說,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早已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可以斷定,這些就是當時條件下的口頭報道。很多聽者心驚肉跳,談日(軍)色變,惶恐不安。由於戰亂,交通和通訊條件又大受限制,最早用文字報道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是佚名。他對逃出南京而輾轉逃到武漢的倖存者進行採訪,在《國政與公餘》雜誌上以《失守後的南京》為題,報道了日軍在南京殺人、縱火、姦淫、搶掠等等暴行,立即引起強烈反響,激起抗日軍民對日軍的刻骨仇恨。
緊接著國民政府特工人員對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亦作了不完全的報道:
(1938年3月7日),傾據最近由京抵漢者談及南京失陷時我軍不及撤退,被敵殺者達六、七萬之多,全城滿是屍體,河渠盡紅。無辜平民被殺害者最初日達數千,最近日漸減少。亦有數十人之多……
這個特工人員早已隨政府遷都到了漢口,未能親眼目睹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只是從倖存者口裡得到了部分材料,很不全面,所作報道是不足有餘的報道,被屠殺人數之差相距甚大。事實上許多幸存者流散各地,受害的程度及其目睹各不相同,誰又能很快掌握到南京大屠殺的全面材料呢?
由於國外的報紙報道和倖存者從南京逃出,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情況逐步被輿論界所掌握,在漢口的大公報和其他一些報紙相繼作了報道,《陷都血淚記》、《陷京三月記》、《敵蹂躪下的南京》、《在黑地獄中的民眾》、《血淚話金陵》等等通訊報道和紀實文學陸陸續續在抗戰區域內出版發行,有力地揭露了日寇的暴行,使我軍民進一步認清敵寇的猙獰面目,激起了對敵人的仇恨 ,堅定了抗戰到底的決心。這些報道和用血淚寫成的文學也流傳到國外,使許多外國人士認清了日本軍隊的殘暴,表示對苦難中的中國同情,支援中國抗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國防部成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及時地組織在寧的有關機關團體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進行了調查,收集到很多第一手珍貴的資料,回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提供證據,並組織倖存者到東京出庭作證。翔實的史料當庭控訴了南京大屠殺的製造者和劊子手們,要求法庭依照國際法對日本戰犯嚴判,償還所欠中國人民的血債。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經過充分準備,於1946年4月29日對日本戰犯進行起訴,歷時二年零6個月,於1948年11月12日審判結束。在東京審判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所犯下的罪惡事實,其中包括屠殺、強姦、縱火和掠奪各類具體資料,判處南京大屠殺主兇松井石根死刑,隨後被絞死。主犯谷壽夫被引渡到中國。由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根據谷壽夫的犯罪事實,依照國際法判處死刑,於1947年4月26日上午10時,押赴雨花臺刑場,依法執行死刑,並張貼布告周知。
南京大屠殺一案到此本應畫上句號,不該再加糾纏,而應將其放進歷史博物館,警告軍國主義的幽靈不得死灰復燃。也對後人進行教育,牢記災難源於何處,用實際行動譜寫中日友好的新篇章,使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但是,東京審判很不徹底,該處死的幾個甲級戰犯未被判處死刑,大批乙、丙級戰犯都未繩之以法,放縱了他們。而他們對戰敗很不服氣,隨時都想東山再起,潛藏下了在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美國不甘心中國和朝鮮在戰火中所獲得的人民民主政權。當50年代剛掀開一頁的時候,美國便在朝鮮挑起戰爭,妄圖一口吞滅朝鮮,與此同時派出第7艦隊侵佔我臺灣省,並派飛機多次轟炸我東北城市。到此,美帝國主義重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老路,已經全部暴露在中國人民的面前。美國從它霸佔全球的戰略出發,積極扶持日本右翼勢力,起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戰犯,計劃重新武裝日本,把日本建成反蘇反共的橋頭堡,進而成為美國侵略亞洲的基地。美國的此舉遭到蘇聯和亞洲有關國家的堅持反對。日本人民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對此也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然而,儘管如此,美國扶持下的日本右翼勢力還是逐步發展起來了。
由於當時為美國生產侵朝戰爭中的軍火軍需品,日本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逐漸得到恢復,60年代一開始便大有好轉,到了70年代便取得偉大成就,羽毛也隨之豐滿起來。右翼勢力隨著經濟增長得勢而發展,從此勢頭再沒有減弱。1972年中日建交時,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